最近,有关电影的好消息接踵而来。由女导演薛晓路自编自导,汤唯、吴秀波领衔主演的浪漫爱情轻喜剧《北京遇上西雅图》,在成为3月档期票房最高的华语片后,又在清明假期狂扫8000万元票房,累计票房已近3.8亿元,成为非贺岁档里票房最高的国产浪漫爱情电影。
春季档国产电影表现同样不俗,好莱坞大片不再是票房榜上的“常胜将军”,国产类型片逐步赢得市场信心,成为票房主力。据初步统计,一季度内地总票房将过50亿元,其中国产片约占68.5%,票房同比增115%。清明节档3天全国票房更是达到2.75亿元,比去年的1.46亿元大增88%。
将于4月16日在京开启的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更会为人们带来一次高品质的视听艺术享受。260多部中外佳片的展映,300多位著名导演、影星的亮相,“天坛奖”的首次设立,电影嘉年华、电影市场等众多活动……,“电影”仿佛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各方的关注。
电影消费日益红火,国产电影发力突破,这一切来之不易。对于前行中的中国电影市场而言,票房增长固然重要,而观众才是整个市场良性发展的“定心丸”。
观众需要好电影,好电影也需要观众。用好电影培育观众群,让市场进入良性循环,显得尤为重要。以此次北京国际电影节为例,部分商业电影院加盟影片放映,以及低票价的策略,将会吸引更多观众。而细致的工作还包括对影片科学的分类、制作精良的翻译字幕、举办主创团队的现场交流活动等。这些看似辅助的环节,同样会影响观众的观影感受,进而对他们今后的观影选择产生影响。观众观影水平的提升和市场的稳定分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懈努力和关注细节,这样才能让观众成为电影消费市场的“常客”。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