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小的我们,通过旅行认识自己

2015年07月30日 07:18   来源:新民晚报   易蓉

  小学时几乎每个暑假都会坐火车去看爷爷奶奶,那时还是绿皮车,要两天两夜。我可以在火车上尽情地吃方便面和火腿肠,也是那时候知道“金华=火腿”,路上饭点还能迅速跑去站台买个卤味,一路有滋有味。

  最近开通的沪昆高铁唤起我的这段儿时记忆,同样的路程新高铁只要不到9小时。时间变得越来越值钱,还有多少人能单程就耗上两天两夜?

  说起铁轨上的大迁徙,有人说中国一年有两次,一次是冬天的春运,一次是暑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国的大学生在每年7月、8月“行万里路,知中国情”。不久前,一所高校举行的社会实践新闻发布会上,请来一个“点子不错”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希望媒体关注,结果发布会几乎变成了实践团的“答辩会”或“咨询会”。

  媒体的建议是中肯的,担忧也是有缘由的。每年暑假,尤其是社会实践刚刚开始,就会有积极的学生主动联络媒体,希望能报道自己团队的实践活动。我和我的同行几乎每年都会接到类似的电话,我们也会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们,“等你们实践尾声了,我们再联系”。可那些学生似乎并不在意成果的展示,只在乎媒体是否报道,有没有机会拿奖。

  反过来说,媒体和学校也应反省,我们是否对学生们的实践“要求太高”?或许,另类、新意或者厚重的调研报告并不应该成为评优标准。只要用心参与,走出象牙塔,行万里路知中国情才是初衷不是么?

  很多人是喜欢火车旅行的,尽管那一路转瞬即逝的景色未必多么美妙,但是就好像亲自用脚走过一遍一样,从东部沿海城市一路往西,车窗外的景色是一堂生动的地理课,从平原、丘陵、盆地到高原,海河湖山一一来过。有人支持“哥哥姐姐别来支教了”,我却觉得只要没有伤害孩子们,让大学生通过支教真实上一课未尝不可,或许那些经历会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来日再开花呢?比如,上海交大思源公益每年都去甘肃支教,后来社团代代相传,除了暑期支教持续多年,大学生们还发起了远程课堂,平时也为山那边的孩子们带去新知。

  歌里写:以前总以为通过旅行认识世界,后来才知道,渺小的我们,通过旅行认识自己。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