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成了孩子的“暴君”?

2015年06月01日 06:53   来源:红网   王小杨

  “暴君”二字,确实有些吓人。但要明确的是,在这里,“暴君”并非指封建社会残酷的帝王,而是那些心怀好意,却屡屡剥夺孩子成长意义的父母或老师。更可怕的是,这些人成了孩子的“暴君”却全然无知,还悠然自得。

  先看一则光明网5月28日的报道《成都霸气小学生致信教育局长拒过儿童节》:成都一名“热血”小学生六一前给教育局局长写了封信。因为排练儿童节汇演节目长达三周,最后彩排时却被淘汰,怒了的小朋友得知“局长叔叔最管事儿”后,致信教育局长要求不过儿童节。

  我无法想象这是怎样一种“霸气”,仅仅是感到孩子们遭受了暴行,连原本属于他们的儿童节也被剥夺了,只剩下折磨他们的空壳。不管这封信是否小学生所写,但若把儿童节扭曲为孩子们迎合父母、老师趣味的名利场,节日本身无疑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又何谈孩子们能从中享受成长的乐趣。

  无独有偶,5月31日《中国教育报》在题为《孩子,我究竟该如何爱你》的报道中特别指出,今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给孩子适宜的爱”,希望聚焦并纠正目前幼儿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过度保护、过高期待、过分控制、过于放任等问题。这意在表明,父母“心中的棍棒”比手中的棍棒更易伤害孩子。

  其实不难发现,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大多数孩子甚至还没出生,就成了被动的“拼爹一族”。譬如,如何做好胎教,许多父母不惜钱财请专家、搞培训,买各类胎教仪器。此后幼儿园、小学及中学阶段,父母的欲望更是填满了孩子们的所有空间。

  这些父母或都是“被迫无奈”,社会生存压力倍增,自家的孩子不能落后,甚至一些父母恨不得代替儿女去竞争。问题是,先不说孩子会不会心生反感,但这些努力即使“见效了”,如得了多少第一,拿了多少个“A”,或中学进了名校,这些真就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太多的事例都在证明这并不靠谱,说得严重些,许多孩子会因不堪重压离家出走,甚至是轻生。但即便明白了这一点,大多父母仍无法抑制自己的“操纵欲”,以一种“单向度的爱”,无穷无尽去追求“孩子的福利”。

  在这一意义上,孩子们已不再是自己,而是父母的附属品,亲子关系变成了人身依附。正如机器人属于它的发明者一样,双方无法形成平等双向的爱。这人身依附下的“家长专制”,甚至会导致一些孩子走向极端,毫不犹豫地放弃似乎不属于自己的生命。哪怕被父母培养得再优秀也无济于事,所谓的优秀不仅不属于他们自己,反而会成为一身负重。

  现在许多父母思想越位,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将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完全转嫁未懂世事的孩子们身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傲慢心态”。相对而言,在涉世不深的孩子们面前,令父母哀伤的事,或许根本不值得去面对或毫无意识,对这些父母焦虑的现实问题有一种天然的免疫功能。这就是孩子的纯真与难能可贵的“年少无知”,是不能被忽略的童年的味道。

  若父母一意孤行傲慢下去,一是将会导致无法唤醒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同情感”,丧失换位思考的能力。没有自主性的成长,不仅失去乐趣的体验,也剥夺了与乐趣相伴而生的“该有的烦恼”;二是父母将会失去学会谦卑的机会,总想按自己的意愿,通过尽可能的方式完善甚至是塑造自己的孩子,以后随着孩子长大,又陷入无休止的“代际矛盾”中。

  至少在我看来,成长是非常有乐趣的自我进步,也是孩子们释放生命意义的过程。为人父母本该怀一颗“对不速之客宽大”的心境,包容自己孩子的所有意外,甚至智力、身高等方面的“不理想”,而非是使出浑身解数去定制或打造“完美的下一代”,或任其自暴自弃,这是建立理性、和谐亲子关系的立足点。否则,你就是孩子的“暴君”,这绝非耸人听闻。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