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神翻译”在制造“国际笑话”

2015年05月13日 10:01   来源:光明网   何勇海

  自今年1月1日起,国内首部规范外文使用的省级政府规章——《上海市公共场所外国文字使用规定》开始生效。上海市民在公共场所只要发现不规范的英文标识,可以立刻拍下收集证据,回去登陆官方平台“上海市公共场所语言文字应用监测平台”举报。为了更好地宣传、引导公共场所的外文使用,上海正一步步地向前探索。(5月12日《人民日报》)

  上海之所以出台规范外文使用的省级政府规章,搭建公共场所语言文字应用监测平台,是因为,作为外籍人员聚集的大城市,上海公共场所外文使用范围广、数量大、语种多,一直存在外文使用不规范的问题,比如翻译不当、拼写错误、单独使用外文、外文使用突出于中文,等等。据说仅翻译不当、拼写错误导致的“神翻译”,就在当地频现,给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制造了不少“国际笑话”。

  不只是上海,国内其他城市也有“神翻译”被屡屡曝光。比如公共卫生间里,“来也匆匆,去也冲冲”被译为“Easy come,east go”(意为“来的容易,东去”,前言不搭后语);加油站里,“禁止打手机”被直译为“No dashouji”。其他诸如,开水间被译为“open water rooms”,“钱潮路”被译为“钱来了路”,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英文翻成了“毒枭”(drug king)……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

  对于形形色色的“神翻译”在公共场所频现,从公众到政府都不能作壁上观。在我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各地来华外国人越来越多的今天,正确的外文翻译是我们吸引外国友人的脸面,能够体现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素质。而蹩脚、奇葩的外文翻译,在给外国游客造成不少困扰和麻烦之时,也让不少地方丢了脸,让不少城市的文明形象蒙了羞,同时,也是给国家的国际形象、国人的文化素质减分。

  故我们每个城市都该像上海那样正视问题,合力规范公共场所的外文使用,不能因自身有多么繁华,有多么现代化,有多么国际化而讳疾忌医,任由“神翻译”招摇于市。若任由“神翻译”招摇,则可看出相关部门做事不严谨、浅薄虚浮,在国际合作时可能会付出代价。比如我国高铁出口曾因“神翻译”——刮雨器译成抹布,而丢失订单。反过来,一块块规范的外文标识牌,则能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不光地方要重视,国家层面也要高度重视。据报道,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只对公共场所外文使用作了原则性规定,目前尚无专门规范公共场所外文使用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上海是在国内首次以政府规章形式,给外文使用立规矩。因此,早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牵头投入人力和资金,编纂一本公示语标准手册,在全国推广,让各地公示语有范本可依,并监督执行。这也是必须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