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驾考路,反证心理测评之重要

2015年04月23日 07:08   来源:红网   晴川

  2001年3月,王女士在一家驾校报名考驾照,并很快通过科目一考试,但随后的14年中,科目二总是过不了。最近她在微博上看了一个“奇葩女司机”的视频集锦后,立即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开车。于是21日一早,她果断跟教练提出放弃学车。校长一口答应,并请客为其送别。(4月22日《楚天都市报》)

  14年拿不到驾照,确实令人沮丧。依照王女士目前的状态,如果继续再学,结果则可预期。坚持只会徒增难堪。因此,及时放弃,可谓明智之举。她和学校所作所为都可圈可点。但点赞过后,问题也就来了:这位女士为什么屡考不过?

  有人归因于她“人太笨”。这显然有失偏颇。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适合开车,除了对生理以及智力等有要求,一个人是否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重要方面。“一遇到突发情况就丢掉方向盘捂着眼睛”,这显然属于心理素质范畴,学得快慢好坏,与是否聪明应无关联。现实中常常上演的英雄车、赌气车,比如最近发生的北京隧道飚车案肇事者,表面看是年轻气盛,但不冷静,激情冲动,说到底还是心理问题。如果当初能对这些人进行一次心理测试并将他们拦在驾车一族门外,这样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和王女士一样,最近有媒体报道,英国也出了一位连考14年没过的女子。所不同的,是她最终被驾训班列为黑名单,成为了永远拒绝往来户。一样的经历不同的处置方式耐人寻味。驾校之所以能够理直气壮地拒绝,除了出于公共安全的考量,更因为有法律依据。而在德国,驾考者一旦3次考试没通过,则被送去参加智商和判断力的心理测试。如果最后的两次考试还是没通过,就会被认定为“不适合开车的人”,从此与方向盘无缘。这看似不近情理,但却是维护正常交通秩序的需要。这在我国,则是不能想象的。这不仅在于驾校无权干涉学车之私权,也在于驾校逐利之本性使然。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我国机动车驾驶人已突破3亿。而随着这个数字的迅猛增长,潜在且“天生”的“马路杀手”将越来越多。玩车如玩虎。不适合开车的人少一个,公共安全就会多一分。对所有带病上路者亮红灯,不仅是对民众的安全负责,也是对驾考者自身的保护。王女士自我觉醒的公共意识值得点赞,但无疑也是一次提醒:防范马路杀手,须依靠制度重拳治理驾考腐败乱象,让驾考人的心理测评机制成为我国驾考规定题中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