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谈上央视”是环保动真格强烈信号

2015年04月16日 10:55   来源:河北新闻网   张博

   近日,定州市、辛集市、武安市、沧县和唐山开平区等5地的党政“一把手”被河北省环保厅约谈。被约谈的理由,是当地长期环保问题严重,得不到有效改善,甚至长期引发环境上访问题。而且,这次约谈还上了央视一套的新闻联播,30分钟的节目,这条占了5分多钟。

   聚光灯、摄像头、高桌长凳,在几亿观众的“围观”下被约谈方揭丑短、谈问题……面对这样的场面,不用说身临其境,就是想一想也够尴尬的。被约谈者彼时彼刻的感受,恐怕只能用“如坐针毡”四个字来形容。不过,回过头来看“环保约谈上央视”,其实这既是一次让人“脸红心跳”的曝光,同时也是一张“黄牌”、一种提醒。它至少给各地主政者提了两点醒:一,环保执法越来越严将是一种新常态,对此谁都不要心存侥幸;二,是时候转变一下发展的方式和路径了。

   毋庸讳言,监管不严、执法不力一直我国环境问题多发的重要诱因。有网友甚至不无戏谑地讲,我们的环保执法从来都是TXT(文本文件)而不是EXE(可执行文件)。而环境保护监管不严、执法不力,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罚的“准星”往往只瞄着问题企业等责任主体。众所周知,“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手就不难”,不抓住地方党政“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不让他们真正改变态度,环保治理必然阻力重重。以环保约谈为例,这种做法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只不过过去约谈的多是企业负责人,最多是当地分管环保的行政副手,效果可想而知。如今,从环保部到地方环保部门纷纷约谈“一把手”,并祭出“区域限批”、“纳入考核”等“大杀器”,实际上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环保问题要“动真格”了。

   如果把目光放在更长的一个时间段上,就可以更加清楚地发现,环保问题“尺度”的收紧,绝不仅仅体现在约谈“一把手”上。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到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新《环保法》开始实施;从全民热议PM2.5到“美丽中国”的概念深入人心……仅今年头两个月,全国就实施按日连罚数额达1239万元,此外,还实施查封、扣押案件共527件,实施限产、停产案件共207件,移送行政拘留共147起。接连不断的“冲击波”,表明了政府和社会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鲜明态度,显示了环保领域严格执法渐成常态的趋势。今天各地主政者如果还没有“必须负起环保责任”的觉悟,还想在环保问题上轻描淡写、装聋作哑、打擦边球,那就实在太“OUT”了。

   当然,环保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面对发展的需求,面对就业的压力,面对薄弱的产业基础,很多地方一时之间要想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绝非轻而易举。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发展是必然要求。正如一位环保官员所言,如今公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和环境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基本矛盾之一。在这样的基本矛盾之下,任何企业、行业乃至区域发展,只要与公众改善环境质量的需求背道而驰,其道路一定会越走越窄,最终难以为继。发展必须顺应群众的期待,各地主政者应当意识到——转方式、调结构难肯定是难,但如果现在不去推进,将来一定会更难;严格的环保要求,反着看可能是压垮传统发展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正面看则是倒逼新方式、新路径上位的“临门一脚”。

   总之,约谈只是一种“红红脸”的手段,真正的目的应该是让环保不作为“出出汗”。我们当然对一针见血、不留情面的“环保约谈”喜闻乐见,但更希望随着污染问题的减少、环境质量的改善,“环保约谈”能越来越少。最好,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