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障”便民,关键要清“笼”外之权

2015年04月15日 09:5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任非

  建设服务型政府,若不能驯服行政权力,一切都将事倍功半甚至是寸步难行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主推的一项改革。改革千头万绪,各地都有自己的经验和特殊情况,但大家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点共识是:要确保权力运行纳入制度监督之中,不再有任性操作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徐州近年来所推行的“清障工程”,无疑具有样本价值。

  通常而言,如果不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必备条件,而是人为设立的额外条件,都容易导致办事难、办事慢、办事成本高。这些人为设置的条件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障碍,徐州市的“清障工程”就是要清除这些障碍,让百姓办事不排队、不跑腿、不找人,让群众生活更顺心、有尊严感。

  应该说,到政府部门办事有“障碍”,目前仍是不少地方民众的普遍感受。在实行“清障工程”以前,相信徐州的情况也和全国绝大多数地方一样。但在“清障工程”实施之后,情况正在出现较大的改观。譬如,超过17000个摄像头覆盖徐州全市的各个办事点,监控中心的“业绩”正越来越差——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一共有86位徐州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因为被监控到违规行为而受到处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像头下的违规者越来越少了。

  不过,摄像头对于办事点的“监督”,仍只是一项技术手段的运用。倘若认为此种办法就可一步到位完成对于权力的监督,那显然是一种狭隘的理解。在一个“人情社会”,发现违规者或许不难,难的是如何建立起“长牙齿”的惩戒机制,规避人情的影响。因此,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才是最为根本的约束之道。于是,在用人导向与惩戒上,徐州也着力解决制度不完善、问责机制不健全之积弊,真正确保有章可循,让制度“说话”,强化制度执行力度,使得每一位违规者都能够明白权力“出轨”的后果,建立起制度的威严。

  既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那么,服务水平好不好,权力监督有没有到位,最终还是要以服务对象——民众满不满意为最高标准。应该承认,在目前的权力监督制度建设中,“强内轻外”仍是较为普遍的现实倾向,这样的制度导向建设既容易导致内部监督难落实,也往往给人以“政绩工程”的观感。有鉴于此,徐州在全市设立评议员制度,既保障每位市民都可点评官员,又专门培养了14800多名来自社会各界的评议员,确保对于权力监督的无死角。这不仅让外部监督的落实成为一种现实,也大大培育了民众的监督自觉与意识,其衍生的公共价值,更不可忽视。

  权力受监督,失去任性的空间,既是打造服务性政府的基础所在,亦是难点所在。政府理念由强行政到重服务的转变,在根本上而言,就是一场行政文化的再造和重塑过程,是权力逐渐入笼的过程。

  徐州在这方面的经验,至少具有两重启发价值:其一,谈服务政府建设,若不能驯服行政权力,一切都将事倍功半甚至是寸步难行,若不能有破解“办事难”的行动,让民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感”,再多的“创新”都难以引发民众的共鸣与支持;其二,在全面吹响改革号角的今天,改革应该不能只等待“顶层设计”,地方政府更应该有改革的自觉与魄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