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理解”写进铁路春运记忆

2015年03月17日 15:12   来源:中国广播网   申卫平

  从1953年算起,这个简称为“春运”的周期性大迁徙在中国已走过一个甲子的风雨。其每一次来临,都是对铁路软硬服务的一次大考。既需要铁路部门科学统筹的安排,也需要社会媒体的客观报道和引导,更离不开旅客的理解与包容。

  今年2月4日,铁路又一次接过了考卷,与往年不同的是,媒体和公众减少了以往的焦虑与惆怅,发出的更多是旅客享受温馨服务和为铁路职工辛苦工作点赞的声音。当然,其中至为关键的还是因为铁路部门持续的提高服务观念,在推出新服务时做到充分与媒体和公众间寻求互动,用诚意赢得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从去年11月完成了全国铁路春运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到12月1日将图定旅客列车预售期逐步延长至60天,再到对互联网售票系统进行了扩容和优化,铁路在一次次创新服务举措中累积了丰富经验,服务水平也在与日俱增。而今年春运开行的旅客列车3063对,比上年同期增加335对,更是让网民直呼“太给力”。这些类似人性化、便利化的细节,就是寻求理解与支持、增进服务满意度的一次次努力。

  另一方面,民众所理解铁路春运的“军功章”,也必然有社会媒体的一半。当各大媒体,纷纷在微信公众号晒出铁路服务集锦、铁路职工辛苦工作写照、铁路春运背后故事,有人这样感慨:“春运,铁路真是蛮拼的”。以春运为契机,媒体增强了与铁路部门的良好互动,我们旅客就会更加了解铁路理解铁路,铁路部门的“三个出行”理念也就能走的更远。

  可以说铁路春运是一条意蕴颇深的时间轴。十年前,哪怕春节能买到绿皮车的站票也能让我们心满意足;而如今,在回家列车的选择上我们却有了更多质量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旅客服务需求的高度、多样性必将日益拓展,这既是展示铁路服务的机遇,也是旅客对享受服务的精神追求。从这个意义出发,作为一名旅客,每一次置身于春运,都是涵养公民精神的一次历练,也是国家公民意识的一次升华,应当敞开心扉、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包容。

  人们对一切都会厌倦,除了对理解。在2015年的春运中,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彼此温馨与方便的前提;而铁路春运之外,媒体、社会、公众互动中投射出的理解精神,更会留下生动的回响。当我们能够在理解中跨越2015年铁路春运,铁路奉献给全国人民的,必将是独特的“春运记忆”。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