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这恐怕是患者们的共同心愿。但在现实中,大多数乡村和社区医院却很难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病人们只能“一窝蜂似的”去名牌大医院。
而大医院看病贵、程序繁琐,再加上病人“扎堆”,导致医疗服务质量有所下降,不少医患矛盾也来源于此,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现象长期持续。
由此看来,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医疗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用“分布式”医疗服务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针对上述问题明确了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分级设置各类公立医院,县级原则上设1个县办综合性医院和1个中医类医院,地市级和省级按人口规模合理设置地市办和省办的综合性医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探索建立跨区域医疗卫生机构。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首先体现在城乡、地区差异上。对县级医疗机构的设立提出明确要求,有助于逐步解决农村医疗条件落后的局面。探索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跨区域统筹设置医疗卫生机构,将推动资源优化调整,实现大区域范围内资源共享,提高配置效率。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办医。鼓励社会力量与公立医院共同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支持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
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还在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伸得过长,管得过宽。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的公立医院一直是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主力军”。在患者的心目中,私立医院不是“太贵”,就是“技术不过关”,去公立医院看病几乎是唯一选择。
但政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公立医院的强势,一方面导致私立医院的发展空间被逐步压缩,另一方面也造成医疗资源和患者的过度集中,导致各种矛盾的出现。
实际上,非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维护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同时,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是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床位数、大型设备配置等,支持社会办医院扩大床位规模。优先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如今,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部分医院单体规模过大,导致资源要素之间配置结构失衡,一方面加重医院的负担,也导致病人看病难。
加强县级医院和社会办医院的建设,有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患者不用出远门,花较少的钱也能看好病。
四是强化功能布局与分工协作,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首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分流公立医院普通门诊。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长期以来,由于各级医疗机构发展的不平衡,患者只认大医院,恨不得感冒发烧也要去名牌综合性医院就诊,让本就失衡的天平进一步倾斜。
强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定位让各级各类医院各归其位,各尽其事。对于医院、患者来说无疑是双赢之举。
五是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让医疗服务更好为群众除患解忧。
以药补医是导致患者看病贵和部分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调整医药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等手段,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让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既方便了患者,也有助于纾解医患之间的矛盾。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的通过,为有效配置医疗资源,解决民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指明了方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让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实现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