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不忘桑梓之情的汪一兵,故乡就不再沦陷

2015年01月13日 13:42   来源:红网   洪巧俊

  这是中国文明网刊登的《绿叶对根的情意》,讲的是江西省乐平市浯口镇石明村青年汪一兵的事迹。这位年轻人,乡亲们只要谈到他都会伸出大拇指,说汪一兵做事踏实,在自己的事业发展壮大后,不忘桑梓之情,为村里的公益事业舍得花投资,为改变村里行路难问题,他拿出20多万元修下水道;为了村里的老人老有所乐,耗资45万元,建了一幢三层楼的老年人活动中心。

  在我看来,汪一兵的捐款数额或许不引人关注,因为一些大款动不动是百万、千万地捐,但如果我们看了汪一兵的事迹介绍,就一定会感动,关注汪一兵。他为村庄不再衰败,故乡不再沦陷而尽心尽力,并和村干部一道共同谋划建设美丽乡村。

  汪一兵是1975年出生的,初中就辍学来广东打工。在汕头他踩过黄包车,做过摩的司机,提过灰桶,后来工厂打工。老板见他工作认真,为人厚道,就重用他,再后来老板要外出发展,就把厂里的一部分订单交给他做,也就是这样他才赚到了一些钱。我是在潮汕工作的江西人,对潮汕地区的江西籍商人有所接触,在这里赚了钱的大老板很多,但像汪一兵如此尽心尽力让故乡不再沦陷的人并不多。前不久,父亲从老家打来电话,说村里要修路,希望我们几兄弟捐款。父亲说:“你们都是工资族,尽力就是,早些捐,起个好头。”我们只能尽力而为,而事实村里收到的捐款绝大部分是来自我们几个拿工资的,那些经商的老板对此并不积极,这就是我为何称赞汪一兵的根本之因。

  作为长期关注、研究三农的人,无数次撰文呐喊不要让乡村再败落,故乡不再沦陷。我在《故乡,为何相见不如怀念?》中如此说,在童年的记忆中,我们村庄是最美的,四面环水,河塘环绕村庄,河塘两岸绿树成荫,村里也到处是树,有桃、柚、枣、石榴等果树,也有风景树,杨柳、樟树最多,尤其是那一棵棵古老的樟树,不仅给村里带来了清香,而且驱赶蚊子等害虫。冬天使村里暖和,夏天使村里凉爽。老人们告诉我,村前的那棵樟树至少长了五百年,三个人也抱不过,至于村左边的那几棵樟树,也长了几百年。如今这些树都不见了。河塘不再环绕村庄,只靠村的左边有一条河塘,没有以前那么宽阔,水不再清清地流淌,是脏乎乎的一塘死水……当要离开村庄时,我从车的窗口回望这生我养我的地方,心中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失落感,那美好的记忆被所看到的现实冲得七零八落。

  许多人曾和我一样,看到故乡在沦陷而无奈,因为凭我们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而汪一兵赚了钱以后,不忘生他养他的那块土地,离开故乡二十余载,仍然对故乡一片深情,他才一步一步地在努力改变村庄的面貌,让那块深情的土地变得更加美丽,而成为遐迩闻名的文明村。所以我说,假如多些汪一兵这样为故乡尽心尽力做贡献的人,显然故乡就不再会沦陷。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