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被撞背后的“速度烦躁症”

2014年12月08日 07:17   来源:武汉晚报   杨朝清

  近日南京一名女环卫工在清理路面时被一辆出租车从身后撞上,当场身亡。事发时这名环卫工身上穿着反光服,戴着环卫帽,正在弯腰清理路上的泥块。这名环卫工家庭十分困难,丈夫瘫痪在床,儿子生病。(12月7日《现代快报》)

  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每当环卫工成为舆论焦点,通常都伴随着被辱骂、被驱逐、被伤害的事件。在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的风险社会,环卫工在作业的过程中事故频发,一次又一次击中人们心中的爱与痛:关爱弱势群体,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

  环卫工成为最危险的工种之一,固然有汽车数量增多的原因,也和讲究效率、追求精准的“快餐文化”密不可分。“赶时间”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为了“赶时间”,一些原本可以控制的安全风险因子被激活、被放大。

  正如有论者所言,速度具有成瘾性,现代社会的最大瘾疾,可能不是海洛因、电子游戏,而是速度追求。每个人在每件事上都在往风驰电掣的频率上走,“不耐烦”是当代人的共同秉性。对他人不耐烦,对自己不耐烦,一切费时间的事情都会引起心理上的烦躁。正是因为“不耐烦”,司机才会将“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抛到九霄云外。

  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曾让人们认识了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方式对人的改变。工作对生活的时空挤压和形式异化,不断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发展的话语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法性,讲究效率、追求精准已经成为普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但在效率或者是收益最大化的现象背后,通常是安全风险的加大,层出不穷的交通安全事故就是鲜活而悲怆的例子。

  在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之后,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渴望,逐渐发酵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方兴未艾的“发呆大赛”也好,推陈出新的“慢递店”、“慢吧时光”也罢,对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讨论与反思,催生出“慢生活”的新鲜出炉。摈弃争分夺秒的紧张生活,为自己提供一个安顿期许的空间,“慢点开车”何尝不是利人利己的“双赢”。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说,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一个建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走出“速度烦躁症”的束缚与裹挟,习惯“慢点开车”,司机的出行之旅才会更有品质、更有格调,环卫工的劳动环境才会更加安全。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