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调也怕成“八股”

2014年10月22日 09:52   来源:人民日报   毛尖

  高考结束,有人贴出两份名单,第一份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是:李渔、洪昇、徐文长、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袁世凯。哪一份名单上的人你比较熟悉呢?嘿嘿,第一份你都不认识吧?但他们全是清朝科举状元;第二份呢,落地秀才们。

  第一份名单里的人,上网检索了一下,发现有些是一代名相一代清官,有些是一代史学家一代文学家,最不济的也修过国史,参与编纂过《康熙字典》。但是,历史的拓扑学显然在当代发生了一些突变,或者说,采用了新规则和新术语,比如一味痛诉高考的种种“荒淫”和“荒诞”。

  毕竟,要批判高考太容易了,青春的日子,可怕的考场,谁提起来谁都可以倒出一肚子的苦水,惨烈点的,还有血有离别。去年火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来自甘肃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一路杀到中场,靠的什么,“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直背字典,背到晚上11点”,这就是他们仅有的方法和可能。在暴风骤雨般的语文改革呼声中,我倒是觉得,千万不要拿外国思路来洗盘中国教育。

  这些年,我参与评选了几届“新概念”作文,中学生的思维真是蛮有创造性,但是,怎么那么容易面目相似呢:冷漠的父母,焦躁的青春,远方的召唤,以及慌乱的性爱。满篇满章的全球化青春臆想中,我总是给老老实实描写中学生活的孩子打高分。这是新概念给我的刺激,所谓的“新”,其实多么容易沦为一种新八股。而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新调更容易弹。

  第二份名单中的人,也至少是秀才出身,排比一下,差不多也就是我们的二、三本线,绝不是学渣。网上一个孩子的态度更朴实:高考结束当天晚上,把教材装了一麻袋,在楼下的小花园里埋了。第二天,老师给的标准答案下来,一估分,晚上扛个铁锹去小花园又给挖出来了。

  我的态度就是,别着急把高考埋了。弄到后来,重新挖出来,总是惹一身灰。

  (摘自6月12日第794期《新民周刊》,原题为《别着急把高考埋了》)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