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媒报道,日中经济协会派出200多人的“史上最大规模”代表团,于22日至27日访问中国,“为实现中日两国首脑会谈铺路”。由于APEC将于11月在北京举行,安倍把会议期间实现他同习近平主席会晤作为当下突出的外交目标。日方宣扬两国峰会是中日关系缓和的关键,并试图让世人相信,现在球在中方一边。
日本经济界推动两国首脑会晤的用意大概是好的,但大家都应清楚,所谓“领导人会晤是中日关系转圜的关键”之说是伪命题。安倍政府颠倒了其采取强硬对华政策同中日无法正常开展高层交流的因果关系。
由于安倍将参加APEC会议,当时的情形之一是领导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什么叫领导人“谈了”,什么叫“没谈”,有很多定义空间。因此中日领导人是否在会议期间“会谈”或者“见面”,恐怕要到最后时刻才见分晓。
但中日领导人见不见,并非两国关系最关键的开关。安倍把舆论的注意力引向这个悬念,是要让人们忘记他对中日关系所做的一系列破坏,把接受他参拜靖国神社、构建反华阵线等劣行作为中日关系的新起点。他还要把他本人打扮成中日关系正常化推动者,让迄今未回应其会晤要求的中方承担中日僵局的责任。
中日关系转圜,关键是安倍政府要改变其挑衅性对华政策,拿出构建解决、管控中日分歧稳定规则的诚意。安倍一直在耍两面派,嘴上说着改善中日关系的一套,行动上却是被广泛解读为带头对抗中国的另一套。他是能够把耍滑头和虚伪搞成一本正经,并且指责对方为什么不配合他玩这一游戏的那种人。
实事求是说,中日之间的冷淡很难迅速扭转,只要安倍继续执政,两国关系的大格局恐怕就这样了。中日恐怕要定下神来,让两国社会适应这种好于“冷战”的“冷和平”,构建两国关系新的稳定。
安倍政府领导的日本同中国难成朋友,那就让我们安心做一对不是朋友的近邻。让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给两国社会的反思和重新互视留一些时间,为中日重新走向友好多积累一些愿望。
维持冷和平,要确保两国不迈向冷战,尤其不能发生军事冲突。为此两国需要在钓鱼岛地区就各自执法力量的行为规则达成默契,尤其要防止两国飞机的相撞。
两国经济合作和人员交流是互利的,两国政府都应继续鼓励。对于尽可能减少政治冷淡对经济文化交流的牵连,两国社会总体都是清醒的。中国今年以来的赴日游客较去年增长80%以上,就是个很好的注脚。如果说在有这一认识的情况下,两国经济交流还是有一点下降,那么两国就应顺其自然,接受这个代价。
冷和平未必就是“不好”的中日关系,它是避免中日关系剧烈起伏的一种现实稳定方式。它可以有效降低中日社会对对方友好的期待,增加两国对彼此间问题和矛盾的承受力。中日或许的确需要一个“彻底冷到底”的过程,然后重新珍惜两国成为友好邻邦的可能性。
两国现在“破冰”缺少真实动力,只能是口头上的,倒不如把精力转向维护冷和平的可靠性。两国最应避免的是缓和不成,一怒之下做了敌人。现在中国的国际事务繁忙,多少有点顾不上同日本纠缠。而日方死盯着中国,其绝大部分外交活动都像是要吸引中国的注意,逼中国处理同它的矛盾。因此为不让中日紧张关系继续恶化,关键要看安倍能不能悬崖勒马。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