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惹争议,评价机制太单一

2014年07月30日 10:48   来源:荆楚网   高世鹏

  时隔20年,清华大学“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再次进入人们视野并引发关注。今年4月,清华大学决定不再续聘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后,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毕业生、共计50多封4万余字的请愿书,希望将这位“因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导致科研成果不足”的老师留在教学岗位。目前,方艳华已与校方达成一致,转岗为职员。然而,因“辞方事件”产生的“教学与科研孰重孰轻”的争论仍在继续发酵。(7月29日《新京报》)

  “非升即走”并非清华原创,而是舶来品,1940年美国大学就开始实行这一制度,它虽然不是最好的高校人事制度,但却是最不坏的考核制度、最有效的管理制度,所以才能在欧美名校实行近一个世纪。然而,本是名牌大学通例的“非升即走”,为何在中国就屡屡引来争议?笔者觉得,关键在于中国目前的教师评价标准过于重视科研能力,轻视教学能力;过于看重论文数量,看轻学生口碑。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让本该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老师最终难以安心教书。

  就拿此次被解聘的方艳华老师和闫浩老师来说,一个是教英文写作,一个是教微积分,所学专业与所事的岗位都属于基础性学科,很难有科研成果可言。虽然两人多年来一直勤勤恳恳教书育人,深受学生们的认可和称赞,但是从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来看,完全没有被评上副教授的可能,所以才会最终被清华大学不再续聘。“一个不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不为教学操心的校长不是好校长。”让十分优秀的教师离开三尺讲台,不仅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损失,因此我们要大声呼吁教师评价机制改革。

  首先,要严肃学术风气。在现有的职称评定机制下,有些青年教师为了追求论文发表数量而忽略对质量的严格要求,粗制滥造甚至抄袭成风,造成了极其不好的学术影响,对于这种害群之马,我们非但不能让其评上职称,反而应该果断解聘,让他早早出局,赶紧走人。

  其次,要给特别重视教学、教学质量特别好的老师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有研究经表明,大学里不做研究的教师能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因此教务处应该及时调查记录学生对所选课程的评估,客观评价各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并在续聘时加以参考,有机会让一部分教学能力强,但是科研能力较差的老师继续留在高校内从事教学。

  再者,给冷门专业的老师实行“学术代表作”制度。有很多专业,尤其是文科专业,在论文发表时,存在很多客观阻碍,几乎没有国际核心期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全系教授,校外专家以及校学术委员会对其学术代表作进行评估的办法来解决“非升即走”问题。

  总之吧,“非升即走”之所以在中国遭遇了水土不服,跟我国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评价机制过于单一是分不开,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激发科研活力,我们应该在尝试多元化评价机制上,走得远些,再远些。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