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今年7月13日以来的短短一周,就有4名官员独董申请辞职。在中央强力反腐的背景下,官员独董“离职潮”进一步发酵,然而,比起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官员独董总量来说,选择提前离任的官员独董仍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仍然在自己从政时所在的行业或地域范围内发挥着“能量”。 (7月24日 新华网)
10几年前,一些在上市公司担任独立董事的经济学家,拿着高薪却“在其位不谋其政”,有的甚至连公司股东大会都不参加,遑论为中小股东利益代言,因而被股民们炮轰为“董事不懂事”的“花瓶”。
但这些年闷声任职的官员独董却与此不同,似乎不该也简单以“花瓶”视之,他们可是既“中看”也“中用”。
细审无论是在职官员还是离任或退休官员,为何总有上市公司对他们青眼相加,不惜重金延揽来委以独立董事之职?无需多高智商,任谁都明白,恐怕企业看重的还是这些官员任上掌握的权力及积累的人脉。这些资源即便在其离任或退休后,仍是一片可供可发利用的“沃土”,一是有这么个人在公司里挂名或坐阵,一些监管就可能回避或减少;二是利用这些官员的影响力,企业在办理一些事项时许多门槛就能降低,许多成本就能节省,许多本难办成的事就能办成,许多稀缺资源也能为我所用。而对个别官员来说,到企业任独立董事,无论是发挥“余热”还是兑现“期权”,在没有外在的强力监督和制度干预的情况下,自然乐得享受这种权力的“溢出福利”。
当然,对于官员独董一概作此推论确实有失公允,不排除他们中不少人还是勤勉任职,为企业积极建言献力的。但是,从独立董事所应担负的职责,尤其是在维护中小股东利益方面,目前不惟官员独董,恐怕整个独立董事群体也是乏善可陈。再者,诚如有的学者所言,以其官员身份在企业任职,总归还是难脱瓜田李下之嫌。
其实,有关官员独董的限制令由来已久,2006年的公务员法以及中组部所发布的相关规定中都对这一现象有较为具体的限制规定。之所以长期难收其效,恰可印证李克强总理的话——“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现在,在中央强力反腐的背景下,官员独董出现“离职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它打碎的可不只是一只只外表光鲜、名头响亮的“花瓶”,更有其背后权力寻租的空间、权力溢出的福利。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中公平正义的实现,也是建设清明吏治、“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这样一项系统性工程的题中之义。
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打破政商“旋转门”,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市长”“市场”之间摆脱枝枝蔓蔓,彼此关系清清爽爽,如此,无论是官场还是市场,才会逐步树立起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