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开伟 王文珠:治资金梗阻症需复方药

2014年06月23日 08: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当前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其原因在于部分社会资金尤其是银行资金脱离实体经济,患上了“梗阻症”。这一问题因政府、银行和融资方三方“交叉感染”而成,亟需对症下药、综合治理,方能标本兼治。

  近年来,一些地方过分追求GDP,不自觉动用行政手段将资金过多地引向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和“两高一剩”行业,滋生了轻视实体经济的不良倾向,造成实体经济融资贵和融资难。

  为此,应进一步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规范政府权力边界;加快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步伐,让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既抓保民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把发展实体经济纳入重要施政目标,给盲目追求政绩泼泼冷水、降降温。此外,还需要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优惠财税政策和补贴落实到位,想办法筹措多种社会资金力量参与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风险补偿基金,为银行资金和民间资本注入实体经济疏通管道。

  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通道出现“梗阻”,也表现在部分银行经营理念错位,堵塞了金融资源流入实体经济管道,累积了金融风险。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应保持清醒经营理念,树立高度社会责任感,坚持创新与转变方式并重得经营战略,根据实体经济运行现状、资金需求方式和特点,开发金融新产品和新方式,消除单纯依靠担保抵押信贷方式,提高实体经济信贷资金可获得性。此外,还需要简化信贷审批环节和程序,提高审贷效率;坚守依法合规经营意识,遏制乱收费行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实体经济之所以出现融资难、融资贵,一些资金饥渴、盲目投资的企业难辞其咎。有些企业把精力集中到“钱生钱”的资金炒作上,导致了资金严重“脱实向虚”,给银行带来了巨大风险。同时,不少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使银行无法判断企业真实经营状态,不敢轻易做出信贷决策。

  实体经济要想获得金融部门有力支持,应把经营之手从“炒作”转回到实业投资上来,抑制投机心理;把经营目标从盲目追求短期高回报转向实业经济平稳增长上来,消除“一夜暴富”心态。与此同时,应主动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核算管理制度,让金融部门能正确判断企业生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唯有如此,银行才能大胆支持信贷资金顺利流向实体经济,资金“梗阻症”方能“药到病除”。(经济日报记者 莫开伟 王文珠)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