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铅笔也超铅”的由来

2014年06月16日 14:44   来源:荆楚网   温中

  近日,京华时报登载湖南省衡东县大浦镇的村民反映,当地300多名儿童被查出血铅含量超标,村民怀疑与村口一家生产电锌的化工厂有关。然而,当地官员称,超标原因不能确定,嘴里咬铅笔“也可能超铅”。(6月15日《京华时报》)

  针对大量儿童血铅含量超标的事实,作为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政府“官员”,在超标原因不能确定时,能够轻易说出“咬铅笔也可能超铅”去对应对、解释和“解围”超标的事实,需要怎么样的勇气啊!因为作为一名国家认可是政府“官员”,他不应该缺乏基本的常识:铅笔虽名为“铅笔”,是不含铅的,其笔芯的主要成分为石墨;他也应该知道:“咬铅笔也可能超铅”是无法作为“血铅含量超标”的科学原因,而让让老百姓真正信服。但是这名官员他就这样“神”一样地做到了。

  在法制日趋完善和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咬铅笔也可能超铅”这样的官场雷语呢?深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应该不外乎以下三种原因:

  首先,利益取向的不同。老百姓是被行政管理人,一定层面也是官员的辖制对象,通过管理广大的人民群众,让他们安宁、不闹事、能够按照政府官员的要求去存在,一些“官员”也就觉得这是完成了个人的职责,能够顺利地领取自己的俸禄了;而老百姓呢?要的是平安、公平、公正、公开,要的是社会的稳定,要的是官员的勤政、清廉、为民爱民。二者明显有着细微差别。

  其次,官本位思想作怪。“官员”是社会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群体,虽然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但是其手中握有的权力,不是普通群众可以比拟的。很多官员基本上不是由老百姓亲自选举出来的,老百姓也很多人都不认识其是什么摸样,而是由上级党委政府直接任命其职务职权的。一些官员就凭借手中的权力可以任意向社会大众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错了,也很难得上纲上线,更不用说受到处分处理等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官员肆意言行更是有恃无恐。

  最后,乱作为成本太低。以“咬铅笔也可能超铅”去“解释”300多名儿童被查出血铅含量超标,不应该是一种成熟、科学、合理的理由解释,应该算是一种行政乱作为。这样的行政乱作为,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大的破坏和危害,但隐藏着使老百姓产生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对党和政府生疑和失信,与政府追求的政令畅通、凝心聚力是完全对立的。对预防和惩治这样的行政乱作为,截止目前也没有太大的惩治力度,大多以免职代替惩处或调离岗位罢了,若说这样的处理是一次次的警钟,希望这种警钟之声来得更大些、更实在些,让警钟之声在官员和老百姓之间可闻、入脑、入人心,真正以儆效尤!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