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搞训练背后的政绩思维与利益算计

2014年06月10日 08:17   来源:红网   王垚烽

  刚刚过去的5月,大部分地方中小学可能刚刚结束期中考试,但宁波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同学们却已经在进行期末考试了。为了备战省运会,该校让学生从5月19日起“暂停”文化课,开始全天训练直到暑假结束。对此,就连一些教职工也不能理解。有教练员直言:“文化课中断这么长时间,很难再让孩子把心收回来专心读书了。”(6月8日中国广播网)

  为了“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训练,不惜牺牲文化课,甚至就连部分年龄还不到参赛资格的小队员、超出参赛年龄的年长队员也要“停课陪练”,宁波体校对于省运会的“重视”,恐怕只能用“疯狂”二字来形容了。

  说起来,文化课原本就是各地体校的“短板”,课时、师资等方面的不足更久为舆论所诟病。相比国外运动员普遍具有大学学历,在中国,体校模式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虽然短时期内可以凭借高强度的训练在各种体育大赛上摘金夺银,但从长远来看,其劣势无疑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对于文化课的轻视导致相当部分运动员的文化素养普遍较为低下,打架斗殴、酗酒等丑闻迭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起码的谋生技能,大多数运动员退役以后往往面临严峻的生计危机,有些甚至沦落到在澡堂给人搓背,摆地摊兜售奖牌的地步,其惨状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所有这些并没能改变体校“重训练、轻文化”的态度,究其原因,其实还是个利益算计的问题。对于各地体校来说,学生们未来的“个人发展”远在天边,而省运会的利益诱惑却近在眼前。多得一块金牌、奖牌榜的名次前移一位,都是巨大的政绩,都意味着学校以及领导本人将获得丰厚的物质及位子奖励。两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学校方面作出“停课搞训练”这样急功近利,甚至有着明显反智倾向的决定,也便“顺理成章”。

  但诚如有媒体指出的那样,“要金牌可以理解,但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全面成长为代价”。而要想改变这种荒唐的做法,彻底变革目前的举国体制和体校模式固然是治本之策,但当务之急恐怕还在于,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纠错及惩罚机制。

  事实上,对于此类现象国家不是没有规定,比如《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就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每天训练时间原则上控制在2.5小时以内(含早操)。问题是,虽然《管理办法》明确禁止超负荷训练,也提到对违反规定的学校及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理、处罚”,但由于在具体如何处理上语焉不详,这也让一些体校,甚至地方体育主管部门有恃无恐。毕竟,相比省运会上摘金夺银后的巨大利益回报,“停课搞训练”的违规成本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不解决这个问题,类似宁波体校的情况恐怕还会发生。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