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时光,是不可磨灭的个体生命年轮,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回望我们十年来的成长,既是心灵史,也是一册时代的编年史。它提示我们不忘最初的出发点,也向更美好的未来递出接力棒。
本期微议录,收到了众多网友的深情来信。字里行间,抒发的是回忆与慨叹,流溢的是温馨与回味。让人感动的同时,也促人思考。现将部分留言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rmrbpl)和本版。
——编 者
小人物一样有春天
十年前,你刚走进大学校园。父亲说,孩子,以后要靠自己了。你点点头,看着他远去的背影,紧紧握了握右拳。第一次来到大城市,热闹繁华的场所并未吸引你的目光,宁静的图书馆才是你的去处。踏着晨光去,在闭馆声中回。一只杯子,一个书包,一摞书,点缀了你的大学时光。你像干裂的土地一样吸收水分,困了,累了,就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梦想是船,奋斗是桨。
十年后,摸着已经泛黄、些许破烂的笔记本,我唏嘘不已。十年时光,恍若昨日。读研、进入大型国企,立足城市、买房……一个个梦想的实现是这十年最清晰的刻度。我深知,奋斗是它们共同的底色。纵是逆境冷胜冰雪,也难凉奋斗热血。我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幸运儿,但有梦想,不甘心,敢拼搏,小人物也会有春天。
(@王吉峰)
在蜕变中接近目标
十年前,你在一所偏僻的农村初中任教,带过好几个科目,典型的“全能选手”。有时为了调节学生疲惫的精神状态,活跃上课氛围,你常常在上课前高歌一曲,课间活动时,还会和学生像哥们儿一样打球。由于师生关系融洽,同学们一有问题就来问你,办公室经常门庭若市。有的学生还调皮地喊你“教授”。
学校落实政策,让你搬进了盼望已久的单身宿舍,虽然面积狭小,又是多年土屋,却也能独处一室,落得清静自然,你常常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聊以自慰。
现在的我,通过考试应聘进了城,依然坚守在教育岗位,还成了一份教育类刊物的特约通讯员,在教学之余反思教育,行文写作,追求着身体和心灵的双丰收。今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教育梦想,在一次次蜕变中接近自己的目标。
(@雒会龙)
有能力不怕靠边站
10年前,你年届四十,正是年富力强、踌躇满志的时候,却被编进了“老人”队伍。当时,选用干部追求年轻化。35岁成了决定基层干部命运的一道关口。在“副主任科员”位置原地踏步了近10年的你,只能靠边站。眼看着年轻同事像跑110米栏一样地跨越,是否难免有点“羡慕嫉妒恨”?然而,你供职于文化部门,从事文艺创作,其实也不必太在意仕途起落。
向你报告:10年后,再无“黑色三十五”之说。年逾五旬的我,走上了文联副主席的“领导岗位”。令人欣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时说,不搞“一刀切”,既要培养有前途的年轻干部,也要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因此,年龄不再是选拔干部的门槛了,能力权重提升了,大龄干部不用担心提前离岗,也不用怕被年轻化潮流所伤。
(@张西流)
寂寞青春需要坚守
你可曾记得,发表第一篇时评,是在2003年,刚过而立之年。你一定想不到,寂寞耕耘10年后,才有了相对稳定的“市场认同”。我了解你曾经的迷茫,这种“寂寞写作”没有当官的风光,也不比经商的收入丰厚。也许是为了过一种有精神、有追求的生活,也许是一种内在的、个性的高傲,10年之久,你还是坚持下来了,每天写上一两篇,几乎从不间断:有了寂寞,自己独饮;有了动摇,自我安慰;有了失败,积极调整。
现在,我可以清晰准确地告诉你:坚持最初的梦想,就是对奋斗最好的诠释;放大自己的兴趣,就是最积极的青春创意。所谓“斗不过权二代”、“比不过富二代”之类的牢骚、抱怨和担心,根本不足虑。只要认定自我,锁定目标,脚踏实地,有时间作保证,大多数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
(@耿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