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花白,精神矍铄,姜伯驹院士在北京大学执教已半个多世纪。他不仅学问做得好,课讲得更是受欢迎。50多年来,姜伯驹院士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一直坚持亲自批改学生作业。(6月3日《北京青年报》)
姜伯驹院士无疑是一位德才兼备的科学家,这不仅体现在他半个世纪以来所获得的种种顶级荣誉,更体现在他关于教书育人的观点态度:“育人是我的第一职责”“育人比自己出成果更重要”,等等。为此,他尽管兼职多,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繁忙,担负的研究工作也很重,但他从不因此占用上课的时间。他对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就连谁没有拿到讲义这样的小事儿,课间他都会过问。
但是平心而论,姜伯驹院士虽然值得敬佩尊重,但身为大学教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和亲自批改学生作业难道不是正常的吗?媒体为什么要对“院士亲自批改学生作业”这种原本正常的现象大惊小怪呢?
原因当然是因为:在目前,许多院士甚至是大学教授早已离开了教学一线,早已不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了。换言之,像姜伯驹院士这样仍然活跃在教学一线、仍然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情形,实属凤毛麟角。少见自然多怪,“院士亲自批改学生作业”便成为了新闻。
这则“院士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新闻很容易令人想到了前段时间在网上爆红的“布鞋院士”李小文。李小文之所以被网友追捧,就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人们所久违的那种朴实无华、脚踏实地、淡泊自然的精神品质,与当前在某些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物质享受、浮躁虚荣等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与某些学者大搞学术腐败、鲸吞科研经费的恶劣行径判若云泥。因此,人们在追捧“布鞋院士”的同时,其实也是间接表达了对某些不良社会风气和不良学术风气的不满。
同样道理,媒体对姜伯驹院士至今仍然活跃在教学一线并亲自批改学生作业不吝美誉,也是表达了对某些不良风气的不满——除了“教授不授课”之外,更多的情形是,有的院士成为争抢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最大筹码,最终异化成了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可资利用的“学术贵族”。于是,院士成为了一种象征符号,在享受至高荣誉的同时也享受着级别较高的行政待遇,有的院士干脆就变成官员,而有的院士则是从官员变身而来。像这种院士,他们能活跃在教学一线吗?会亲自批改学生作业吗?
只有让院士真正回归学术,回归简单而纯粹的荣誉称号,而不再附加上任何的利益纠葛,那些同时也身为教授的院士们才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回到课堂上来,才会亲自批改学生作业。到那时,“院士亲自批改学生作业”成为了一种常态,又如何会被当作新闻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