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在北京众多公立医院的“特需”和国际医疗服务,向来因“特权服务”、“VIP”等备受争议。记者从北京市卫计委获悉,今年北京将进一步削减公立医院特需医疗规模,各公立医院压缩“特需”的情况,今后将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医院评审挂钩。(4月15日《新京报》)
“特需服务”,就是公立医院拿出一部分优质服务资源,为少部分“特殊人群”服务,如高收入人群,属于“特价服务”,这与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不符,公立医院的基本定位是向全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一视同仁。现阶段,“特需服务”不可能一下硬性取消。然而,在公共医疗资源紧张、“看病难,看病贵”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多了,会挤占大多数普通患者应享有的优质公共医疗资源,影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也算是就医不公。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多了,也压缩了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空间,造成了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的一种失衡。
公立医院设立“特需服务”,也有弥补经费不足、创收等现实原因。如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够合理,而特需服务能够弥补公立医院的收入,能体现医生的价值。从外部原因看,社会上也存在对特需医疗的市场需求,目前民营医疗机构不能完全供给这部分服务。为此,要严格控制特需服务在公立医院的发展规模,让特需服务慢慢淡出,加快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让非公立医院承接“特需服务”。另外,对公立医院实行的财政补助机制实行改革,增加财政投入,这样,公立医院就没必要通过开展“特需服务”来创收了,能够更好地保障基本医疗,坚持其公益性属性。
北京进一步削减公立医院特需医疗规模,今后将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医院评审挂钩,这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具有标杆意义,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