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4月15日刊发评论《靠什么破解PX项目等一闹就停难题》。作者称,“一闹就停难题”消损着政府的公信和权威,也浪费着不菲的社会成本和发展机遇。文章认为,“一闹就停难题”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决策、运行不透明,另一方面则与邻避效应等非理性反应有关,呼吁公众涵养理性、媒体捍卫常识。
《靠什么破解PX项目等一闹就停难题》一文概括出的两个因素,都确实存在,但表述上仍不完整,或者说浮于表面。先来看“决策、运行不透明”这一条,《人民日报》评论主要从引发争议的公共项目或可能为地方带来高额税收、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工业、商业项目的决策及运行程序来谈的。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在一些地方的公众对具体项目提出反对意见,逼迫企业和地方政府公开项目决策内容,甚至约定一旦造成污染的赔偿和补偿义务时,反对浪潮起码会弱化下去。
然而在现实中,即便争议项目所有细节信息均被公之于众,仍难平息反对浪潮,公众的目标似乎只有一个,就是必须停止争议项目。很显然,所谓的“决策、运行不透明”问题,应该放大在这些年国内各地激越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和改造的规划、决策、实施诸环节来看,公众是城市变化的被动接受对象,不要说监督,就连实时知情也是奢望。再加上地方官调整的频率过快,每任主事官员发展思路、政绩要求不同而频繁调整规划,就加剧了公众的被动性。很多人在城市扩张和改造过程中受到利益损害,甚至侵害,不能不把这个帐算在热衷大拆大建、搞大项目的某些官员头上。这才是PX等争议项目一旦纳入议事日程,就有很高概率引发反对的关键原因,PX等争议项目实际上成为了许多市民倾泻长期积蓄怨气的突破口。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一闹就停难题”,还得从纾解民怨民愤入手,将地方官闹腾大拆大建、搞大项目的权力首先给“关在笼子里”。《人民日报》评论写道,“公众应该看到政府建设公共项目中的良好初衷”,这种叙述过于笼统,也相当不准确。引起民众强烈不满的争议项目,有不少只经过了暗箱化的“可行性论证”,而没有经过负责任的“不可行性论证”,说到底还是政绩冲动和权力缺乏制约的产物,谈不上什么“良好初衷”。
接下来,再来看邻避效应这一条。邻避效应、心理确实不仅在中国存在。PX等争议项目引发的抗议和讨论中,也的的确确夹杂着大量的非理性认知,还有些相当拙劣的谣言。但无论怎么说,要扭转公众讨论中的非理性倾向,要提高普通人的科学素养,政府部门不能只在争议项目惹出麻烦后,或者预判可能会惹出麻烦,就快“火烧眉毛”,才草草布置科普宣传、引导理性讨论。
政府部门应该做的是,一方面,提高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社区宣传当中科学教育、科普宣传的比重,政府官员带头讲科学、尊重科学、不以政绩忽略科学,地方涌现出一些科学家论证说不而成功否决政府主导项目的案例;另一方面,从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会议,到民生项目的听证会、基层社区和业委会的选举及活动,都按照理性文明讨论的方式运行,党政官员带头垂范,不靠官衔强词夺理,不以权力打压发言,从而真正让规则意识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