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的被逼无奈

2014年01月29日 09:18   来源:荆楚网   凉夏

  针对一些扶贫重点县不愿“摘帽”问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国良27日表示,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重点县只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随着全面小康建成的临近,重点县将逐步退出和减少,今后要研究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人民网1月28日)

  众所周知,国家出台扶贫政策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确保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过去,为一些物质贫乏、环境恶劣、人民生活困难、地方经济困顿的县市戴上“贫困县”的帽子,享受政策优待、经济扶持是理所应当的,更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得到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一些被国家认定为“重点贫困县”或“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市在政策、经济的扶持优待下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地方的经济也振兴了。

  俗话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如今,一些地方政府尝到了扶贫政策的“甜头”,就对“贫困县”的帽子甘之如饴,利用各种手段来保留“贫困县”的“光荣”称号,如刻意减缓发展速度,没有将关乎群众利益的政策执行到底,在经济增长上弄虚作假。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在看到一些县市因戴上“贫困县”帽子而发展迅猛,难免会产生“羡慕嫉妒恨”的情绪,对“贫困县”的争夺愈发激烈,有点在群众收入上作假,有的在财政报表上虚报、瞒报、少报,有的甚至出现减少粮食耕种,荒废农田的现象。

  毋庸置疑,从如今的形势看来“贫困县”帽子不但没有对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确保经济健康发展上有任何帮助,反而成了一些别有居心人士手中的“棋子”,成了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绊脚石”。因此,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对扶贫政策的扭曲式理解,对“贫困县”帽子的变态式追求,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不只是大势所迫,更是被逼无奈。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必须讲究科学性,合理性,不能“一刀切”。可以通过加强扶贫政策的执行力度及成效的监督,进一步严格实地审核贫困县的各项经济指标和发展情况以及该县市的财政和粮食情况等标准来判断贫困县是否具备享受“贫困县”称号的资格。而且,对发现虚报瞒报的县市必须给以严厉的惩处,以儆效尤。

  总而言之,在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越来越被逼无奈已成事实,该机制的建立运用已是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让“贫困县”帽子不再是“铁饭碗”,让帽子功效真正行之有效。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