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变“雪前送炭”,群众是不是更满意?

2014年01月07日 08:37   来源:人民日报   蒋顺利

  大雪来袭,为群众送去冬日里的融融暖意;雾霾笼罩,为拯救清新的呼吸频频出台举措;马路拥堵,用交通管理创新为畅行无阻铺路……一些地方针对各种问题的雪中送炭,赢得了不少群众的声声赞美。回过头来看,如果变雪中送炭为“雪前送炭”,群众是不是更满意?

  或许有人会说,能做到雪中送炭已属不易,在此基础上还要求雪前送炭,是不是有些求全责备,甚至矫情?实则不然。雪中送炭乃是在问题已经出现下的被动应对,雪前送炭则是把握规律、未雨绸缪,把问题想在前面,属于“主动式”。显然,雪前送炭成本更小、效率更高,群众更欢迎。

  中医把“治未病”作为悬壶济世的最高境界,《黄帝内经》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等到出现问题才来出谋划策,行动再快也是姗姗来迟;防微杜渐、早为之图,则能够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可能出现的损失。

  现实中,做到雪前送炭并不容易,这需要一种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一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工作作风,一种善于探知规律、敢为天下先的能力素质。而这些,恰恰是一些领导干部所缺少的。有的惯于向上看,懒于向下看,致使一些苗头在眼皮底下滚雪球般越积越大,最终发展成为棘手问题;或是依赖于“亡羊补牢”,造成“没出问题无事可抓,出了问题后悔没抓”的被动局面。

  雪前送炭的环境同样重要。到基层调研,听到有同志讲:两个环保局长,一个未雨绸缪,把治理污染的工作做在前面,天蓝水清是一种不变的生活状态;另一个静观其变,等到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然后才开始治理污染、重整河山。结果,获得提拔的往往不是前者,而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环保局长。因为把工作做在前面是潜绩,待到污染再治理则属于显绩。这何尝不是其他领域工作的一个缩影?一些领导干部不愿意雪前送炭,正是看到等问题出现之后再来解决,可以“玩寇自重”,获得展现政绩的机会,这也是很多问题由小拖大、由大拖炸的重要原因。

  润物无声的雪前送炭与热热闹闹的雪中送炭相比,虽然不显山露水、引人注目,却更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和成绩。主动找问题与被动等问题相比,也更能展现一个人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工作的预见性,避免出现问题之后的临时性、盲目性,方能让事业发展事半功倍,也才能赢得群众长久理解和支持。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