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在财经年会上表示,证监会确实没有研究国际板推出问题,他认为“资本市场化改革要求中国的资本市场必须国际化,但目前并没有打算开国际板,当前条件并不成熟”。听到这段话,我的第一反应是要谢谢肖钢主席:从2011年5月以来,国际板议题一直是困扰广大投资者的因素,对本土市场参与者的自信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如此干净利索的表态大家已期盼了太久。
2011年5月20日,正当国内股市弱不禁风、期待政策甘霖之时,陆家嘴论坛传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的说法。随后,这一说法不断发酵,外资投行一边倒地大唱赞歌,有的甚至把推出的时间点都给“预报”了——这当然是不合规矩的。
不过,这一提议也迅速引起了业内专家和众多市场参与者的质疑和批评:一是,境外公司到中国上市应当适用国民待遇,不需要特设板块;二是,境内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急需发展资金,应当优先满足它们的融资需求;三是,外资通过种种方式和渠道持有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例其实不低,达到了15%,这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度并不低;四是,决策者应当顺应民意,尊重市场。
尽管不少人士明确提出国际板提议不合时宜,但推动者依然无怨无悔。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的决策者堪称模棱两可。当年6月3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中依然写有“研究建立国际板市场”的字样;6月6日,一位上海市领导在上海电视台称“国际板应具备四大条件,而这四个条件上海已基本具备”。境外投行继续“喜大普奔”,把国际板说成是中国股市的“救世主”、“活雷锋”、“知心姐姐”和“扶贫官员”。按照他们的说法,国际板什么都好;如果说不足之处,只是来的太晚了。
2011年7月3日,中央电视台《财经论剑》节目组录制《国际板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求,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天相投顾董事长、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林义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策略官娄刚等,就国际板设立的环境、条件以及实质内容展开激烈交锋,多数专家明确反对设立。专家们指出,如果外国企业确实愿意来中国的交易所上市,直接按照现有政策法规申请即可,无需另作安排。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装点金融中心而为境外公司制定特殊的规则,设立专门的板块。专家们还指出,中国股市对外开放是必然的,但不顾条件、不公平地硬推国际板,不仅对于中国股市是利空,而且对于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也是利空。现实情况是,国际板不需要,不急迫,不用催。 节目于7月8日正式播出,引起强烈共鸣。
不过,来自上海方面的声音还是继续推动,2011年9月,上海市一名金融官员称,“现在全球经济形势存在不确定性,为中国推出外界期待已久的国际板提供了有利的时机”;11月下旬,上海方面再放消息说,“目前各方正在加快推动进程”。当时,时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的张育军被记者追访,称“有利于A股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投资人的发展,是我们研究国际板的最基本的前提”。这一说法与“加快推动”说形成鲜明对照,展现出难得的理性,对强推国际板的力量形成“温和对冲”。
到了2012年3月份“两会”期间,时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相继明确表示“现在不是国际板出台的最佳时机”,“没有时间表”。当时,人们都以为这个话题告一段落了。但时隔不久,有人就好了伤疤忘了疼:5月,上海金融官员又在中欧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表示“上海方面倾向于引入跨国公司来上海整体上市”,似乎不推国际板就是“上海不国际”。6月1日,八部委《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再次提及了国际板。在随后举行的2012年陆家嘴论坛上,有人试图再挺国际板,但最终是“集体避谈”。
明明国际板的做法不公平、不科学,其实也不符合国际化的规范,但一些人就是不肯放下国际板议题,敝帚自珍。在此情况下,管理层给出明确态度,给市场参与者以稳定的预期,十分迫切。
肖钢主席上任以来,惯以低调的姿态履职,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展现给大家的是果敢和坚决,此次就国际板问题表态就是如此。中国股民和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因肖钢的谈话而抱有了稳定的预期。在此,我们要衷心地谢谢肖钢主席!(证券日报 董少鹏)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