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借书充数,根子在“上边”

2013年11月19日 09:47   来源:荆楚网   乔志峰

  四川自贡1所学校为迎接检查向学生借书充藏书。最近,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以“打造书香校园,扩大学生阅读面”为名,向全校5400余学生借书,数量为每人10~15本。消息一经发出,引来部分家长质疑借书原因。日前,成都商报记者在采访时获悉,学校借书除了是为“打造书香校园”,另一个原因系为了迎接省相关部门对该校的检查。因为按照要求,学校的图书量必须达到人均20本,学校图书量不够,要借书充数。(11月18日《成都商报》)

  学校向学生借书充数的做法不妥。一是可能增加家长的负担。学校对所借书籍还提出了要求:不要期刊,不要股票财经,课内读本之类,只要童话名著之类的。正如有人质疑的那样:如果没有那么多书,难道让学生买新书来凑?虽然学校声称借书“采取自愿原则”,但想必家长们都知道,所谓的“自愿”,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个说辞罢了。学校和老师安排的事情,谁敢轻易说“不”呢?二是让孩子接触到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社会不良风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不利。

  除了涉事学校,我觉得“省相关部门”的检查组也应为此反思。据了解,该学校以前也向学生们借过书,也就是说,弄虚作假应付检查不是第一次了。检查组以前检查时发现没有?我估计是没有发现,否则他们不会“故伎重演”,将其当成一个“先进经验”延续下来。毋庸讳言,现在的某些检查验收,其实不过是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罢了,有时候甚至还会沦为“检查宴收”。这样的检查,不仅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反倒可能加重被检查单位的负担、催生弄虚作假和权力寻租的乱象。不知当地由“省相关部门”组织的检查,是否存在上述问题?

  另外,“学校图书量必须达到人均20本”的硬性要求,或许也不一定完全科学。制订这样的指标,必须考虑实际情况、讲究实际效果,不能脑袋一拍、指标出台,否则,岂非逼着学校去造假?我听一位小学校长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带着10万元专项资金去购书,为了用有限的资金完成“学生人均图书XX册”的任务,他只好什么书薄、什么书便宜、什么书折扣大,就选择什么书,根本无暇顾及书籍的质量,更无法鉴别哪些书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这不也是一种形式主义和浪费吗?

  学校借书充数,肯定不对;但出现这样的偏差,我觉得根子在“上边”——正是不一定科学的指标,以及不一定认真扎实的所谓“检查”,才导致了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出现。现在,给学生减负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其实,要想给学生减负,首先要给教师减负、给学校减负。要给他们创造宽松的教学和管理环境,让他们能够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教学上,而不必老想着去应付那些没有多大必要的检查和指标。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