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再访贫困地区传递什么信号?

2013年11月07日 11:19   来源:东方网   徐新明

  湘西经济发展如何,扶贫开发进行得怎么样,老百姓生活还有哪些困难?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从铜仁凤凰机场一下飞机,就乘车前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11月6日《人民日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不到一年,第三次考察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去年12月底,他曾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今年2月,他又深入素以瘠苦著称的甘肃定西、临夏等地考察。再过几天,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那么,在这个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贫困地区,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号呢?

  习近平再访贫困地区,体现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心系贫困地区、心系困难群众的民生情怀。习近平曾在贫瘠落后的农村,度过了充满苦难磨练的青春岁月。日前出版的《习仲勋纪念文集》中收录了习远平撰写的文章,其中回忆到了他于1975年前往延安看望哥哥习近平的情况。他回忆哥哥“他们力气可真大啊,近百斤重的一捆麦子上了肩膀,十里山路要一气儿走下来,中途不能落地休息”,“来来回回,一扛就是一天”。常年睡在地洞里,与虱子、跳蚤、臭虫为伍的习近平还笑着对弟弟说:“我的皮肉已经被咬结实了,现在任什么东西再咬,也咬不动啦!”可见,习近平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农民的贫困和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有着深切的感受。即使是他在考察广东等发达省份时,他也曾前往贫困村民家慰问。习近平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多次离京访寒问苦,再次说明我党对贫困地区老百姓生活特别关心。

  习近平再访贫困地区,也体现出我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困难所在的深刻认识。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现在中国经济总量虽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很突出。2011年,我国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按照新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685万增加到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3.4%,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现代经济学的“木桶效应”认为,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正如习近平在阜平考察时指出的那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迫,只剩下不到3000天时间了,习近平再访贫困地区,必须引起全党、全国人民对贫困地区的关注和支持。

  习近平再访贫困地区,更是传递中国改革“重公平、重正义”的信号。中国改革开放总工程师邓小平曾表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形成共富的过程。中国的经济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可以,也应该逐步进入共富阶段了。如今,我国贫困地区不仅仅要解决“不愁吃、不愁穿”,也要解决电话、宽带和公交车,也要实现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是实现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指标。应该指出的是,中国社会的贫富仍然很悬殊。不久前,《福布斯》2013中国富豪榜显示,中国排名前400位的富豪,总财富达到34746亿元。据《国际金融报》记者计算后发现,前400位富豪的财富相当于全国13.4亿人口上半年GDP的约1/7(14%)。前400位富豪平均拥有的财富,是农村人口全年人均现金收入的100万倍。前400位富豪的财富增速,是全国GDP增速的4.6倍。这说明,中国富豪财富急剧增长,中国财富迅速向少数富豪集聚。这就要求我们对现今的利益分配方式进行彻底改革,扫除不公平、不公正的障碍。正基于此,习近平再访贫困地区,就是要减少贫富差距,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贫困群体,因为他们最需要救济和保护。这部分人真正得到保障,整个社会才更加公平、和谐。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习近平再访贫困地区,此举意味深长。那就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导向,显示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消除两极分化,致力解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