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多极”模式 推动农村低碳生态农业建设

2013年10月29日 15:07   来源:国经网   

  原标题:构建“一核多极”产业裂变模式 推动全省农村低碳生态农业建设

  文/湖南省农村能源办课题组

  执笔:崔国强 唐卫国 李海燕 段晶 洪年发

  近年来,湖南省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规模养殖也带来了严重污染。通过兴建大中型沼气工程,构筑“一核多极”的产业裂变模式,能够有效治理养殖污染,优化农村用能结构,充分利用废弃资源,在更高层面上重构农村良好生态,打造现代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促进全省“四化两型”建设。

  一、支柱产业面临两难抉择

  (一)规模养殖推动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从200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重点抓好了生猪、牛(羊)、家禽三大优势产业链建设,养殖业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分散饲养逐步退出,规模化养殖全面提速。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底,全省畜禽规模养殖户73万户,规模养殖占到湖南养殖总量的51%;生猪养殖户占农村总户数的比例下降到30%左右,部分地区空栏户比例达到80%;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3%,较2008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较2000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和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分别达35.3万户和1.9万户,较2000年增加了13.1万户、1.2万户。

  规模养殖的发展,有力地促动了养殖业的发展。2009年全省出栏生猪7858.5万头,出栏牛168万头,出栏羊694.7万只,出笼家禽5580万羽;畜牧业产值150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养殖业成为了全省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民纯收入中有32%来自养殖业。其中生猪养殖业是全省农村经济中的第一大产业,2009年,全省生猪养殖业产值1203亿元,占养殖业总产值的78.5%,占农业总产值的34.5%,产值居全国第五位,43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年外销生猪3000多万头,稳居全国第1位,出栏量和活大猪出口均居全国第二位。

  (二)污染问题是制约规模养殖持续发展的瓶颈

  规模养殖打破了传统的一家一户小农经济条件下“畜-粮-肥”循环格局,由“猪多-肥多-粮多”蜕变成“猪多-肥多-污染也多”,粪便污水的治理日益成为了制约规模养殖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规模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1.粪污总量巨大。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畜禽粪便日积月累,在养殖场周围形成了庞大的污染源,成为了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许多地区畜禽污染物排放量甚至超过农村居民生活、农业、乡镇工业和餐饮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仅全省生猪规模化养殖,年粪便产生量就超过了3000万吨。此外还有冲洗栏舍产生的污水约2.2亿吨。

  2.危害十分明显。据环保部门对大型养殖场粪水的检测表明,COD超标50-60倍,BOD超标70-80倍,SS超标12-20倍。绝大多数养殖场,晴天臭气熏天,蚊蝇成片环绕;雨天粪水漫流,使人无法下足,严重地污染了周围的地表和水域。粪便污水中的大量病原菌和寄生虫通过养殖场饮用水和冲洗水或直接传播给生猪,进而导致人畜共患,造成了污染的恶性循环。养殖场周围的群众怨声载道,由此产生的纠纷连续不断。

  3.资源浪费严重。长期以来,畜禽粪便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要么直接排放,要么简单还田还土,其巨大的生物质能没能得到有效转化,其丰富的肥效没能得到加工释放,造成了资源浪费,割裂了种植业与养殖业链条,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发展规模养殖与治理养殖污染的矛盾已成为了一把双刃剑。湖南农村经济要发展,离不开规模养殖的发展;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建设绿色湖南,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何在加快经济的同时处理好资源环境的关系,破解规模养殖业污染治理这个瓶颈,在更高层面重构农村良好的生态,推动规模养殖业由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变,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同步并进、互利多赢,成为了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

  二、我省在治理规模养殖污染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近年来,我省针对规模养殖污染治理问题,通过自然堆沤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大中型沼气工程)及“零排放”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全省约80%以上的养殖场都是采取简单的自然堆沤处理方式,这种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临时性的处理措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污染问题。而好氧生物处理方式运行成本过高,“零排放”方式存在高温越夏的问题,在实践中很少应用到规模养殖场上。厌氧生物处理(大中型沼气工程)方式能有效处理污染问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工程运行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经过对各种处理方式的对比,厌氧生物处理(大中型沼气工程) 工艺设计成熟、经济可行性较高,除能有效治理规模养殖污染以外,还具有十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阶段不失为粪污治理和废弃物利用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2009年以来,全省在年出栏生猪3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新建了大中型沼气工程147处,可以解决60万头生猪的粪便污染问题,年处理粪便污水能力达到284万吨,每年可生产2000万M3沼气,生产沼渣、沼液等优质有机肥料约250万吨,节约标准煤近15000吨,减排CO2约9万吨。但是,在通过大中型沼气工程治理养殖污染的过程中也存在障碍。

  一是初期投资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年出栏1万头生猪的规模养殖场一般需要建设容积为1200M3的厌氧发酵池,工程总投资在300万元左右,静态投资回收期10年左右,对于承担多重风险、投入产出率较低的规模养殖场,筹资难度极大。

  二是“三沼”利用不够充分,工程效益尚没发挥。沼气工程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沼气的合理售价、沼液沼渣制成的肥料以及减少的环保罚款,但部分规模养殖场只单纯强调治污目标,忽视了综合利用,导致部分沼气工程的收益还没有达到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标准水平。

  三是配套政策较为薄弱。目前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支持政策仅限于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资金,对沼气发电上网、节能减排等没有明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政策缺失,导致大部分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运营的内在动力不足。

  三、放大沼气工程的多重效益,构建“一核多极”产业裂变模式

  根据我省“四化两型”发展总体战略,针对我省规模养殖业的现状和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多重效益,我们在治理规模养殖污染上既要立足治污,又不能仅局限于治污,而要通过工程建设放大沼气的多重效益。要大力构建以大中型沼气工程为核心,促进规模养殖、清洁能源、绿色种植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一核多极产业裂变模式。其主要内涵是:

  1.坚持治污为本。针对规模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和粪便污水的排放量,选择适当的工艺设计和合理的建设规模,建设好有足够粪便污水处理能力的沼气工程。

  2.坚持规模经营。根据全省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适度扩大现有规模养殖场的经营规模,对养殖污染开展集中治理。

  3.坚持种养结合。根据沼气工程生产的沼液、沼渣总量,充分考虑养殖场附近土地对有机肥料的消纳、吸收能力,在养殖场附近配套建设适当规模的水果、蔬菜、粮食等种植业基地或水产养殖业基地。

  4.坚持利用优先。根据养殖场实际需要和周围土地消纳能力,建设合理的沼气、沼液、沼渣利用配套设施,实行“气热电肥”四业联产,保证工程运行的经济效益。

  构建一核多极产业裂变模式,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1.治理养殖污染,解决当务之急。粪便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被分解转化成小分子有机物,大量病原菌、寄生虫卵被杀死,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削减分别在70%、75%以上。

  2.通过综合利用,可以创收盈利。对沼气、沼液、沼渣进行电、肥、气、热综合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以出栏万头生猪养殖场为例,新建大型沼气工程总投资300万元,每天产沼气700m3,年可发电38万度,年发电收益约26万元,年产沼渣沼液2万吨,以10元/吨计算,年收益20万元,因此而减少的罚款5万元,合计增收节支51万元;扣除每年成本30万元,每年可盈利21万元。

  3.增加清洁能源供给,改善用能结构。如果将我省1.9万个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养殖场相应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每年能产气14.4亿m?,全部用于发电,年发电量21.6亿度,可节约标煤102万吨,减排CO2269万吨。

  4.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沼气工程的建设,促进养殖场广泛利用沼渣、沼液,发展生态农业,将单纯的畜禽养殖产业延伸成集养殖、种植、加工、休闲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庄。

  5.推动农村“两型”社会建设。在环境上,治理了养殖污染,减少了蚊虫滋生,改善了人居条件,促进了村容整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新建了一大批外观漂亮、效益可观的大中型沼气工程设施;在生活上,提供了绿色、有机、美味的食品,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上,扩大了钢材、水泥等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精神面貌上,增强了人们的舒适感、幸福感,提高了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农村人文环境明显改观,加速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农村“两型”社会建设。

  通过一核多极产业裂变模式,放大了沼气工程的多重效益,实现了种养业的紧密结合,有效解决了发展规模养殖业与治理环境污染的矛盾,在更高层面上重构了农村良好的生态,打造了循环经济产业。建设一个大中型沼气工程,不仅是新建了一个治污工程、一个小型发电厂、一个有机肥料厂,还相当于新建了一处充满现代农业气息的现代化农庄。如果能通过几年的努力,将现有出栏500头生猪以上及同等规模的2万个规模养殖场全部建设成现代农庄,我省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将翻开崭新一页。

  四、几点建议

  1、全面推行“一核多极”产业裂变模式。建议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召开有关会议,研究制定推进一核多极产业裂变模式的政策措施,出台该项工作的相关文件,加以部署推动。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办是负责全省农村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指导与管理的综合部门,其下属农村能源办具体负责大型沼气等农村能源建设,建议明确其牵头负责,养殖、环保、发改、规划、卫生、林业、国土、工商等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抓好配合。

  2、强化大中型沼气工程资金保障。推进一核多极产业裂变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大财政投入,确保顺利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作为一核多极产业裂变模式的重要环节,目前主要依靠中央投资,省财政支持较小,也不利于整个模式推进。兄弟省市农村能源专项资金力度较大,对大型工程重点支持,如江苏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的专项资金为2亿元,我省财力虽不及江苏,按照他们的标准补助有困难,但适当增加投入加以引导是完全必要的。

  3、出台扶持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政策措施。一是发电补贴的政策。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确保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上网”,但目前我省大型沼气工程发电机组的装机容量较小,不允许并入电网,有关部门也没有出台沼气发电补贴的操作办法,因而制约了沼气发电上网的步伐。二是沼气减排的政策。规模养殖是保障居民生活需要的重要来源,虽然产生了污染,但治污成本应该由社会和养殖场共同承担,建议在城市居民生活用水费用中提取专项治理费,专款用于规模养殖污染治理。三是出台沼液沼渣利用的扶持政策。应对全省各规模畜禽养殖场投资建设沼液沼渣综合利用设施给予一定的补贴。四是出台大型沼气工程“绿色通道”政策。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属中央投资的一项能源、环保工程,如果按照一般的工程标准,办理环评、建设许可,缴纳税务等,需要费用30万元,而国家对每个大型沼气工程投资只有100万元左右,严重影响了中央投资效益发挥,应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免费办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