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七宗罪”放大道德风险

2013年10月28日 10:18   来源:千龙网   张西流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行孝为先。近日,网友列出不孝七宗罪,对父母大呼小叫、颐指气使、啃老等行为通通上榜,把自己不要的东西如手机送给父母这条竟然也上了榜,这让很多网友大呼中枪。

  网民列出“不孝七宗罪”,可谓用心良苦,显然释放出了弘扬传统美德,传承孝道文化的善意。特别是,“不孝七宗罪”堪称是一面镜子,年轻人不妨对着这面镜子照一照自己,来个“对号入座”,看自己犯了“几宗罪”,并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找回失落的孝心。然而,“不孝七宗罪”仅是出自网友之手,并不代表官方意见,也不具权威性。因此,大家不必对此过于认真,应理性对待。

  特别是,“不孝七宗罪”也存在以偏概全之嫌。一方面,对不孝类型的总结片面化。因为不孝的行为有许多种形式,远不止这“七宗罪”。比如,不“常回家看看”就是一种不孝,并已立法。却未能列入“不孝七宗罪”之中。另一方面,对不孝类型的总结扩大化。比如,将子女送给父母手机等旧物也纳入了“不孝七宗罪”,便明显不妥,难以被人们接受。要知道,将旧物送给父母,总比扔掉浪费强,即便是父母暂时不需要,也可以保存下来,以应不便之需。更何况,勤俭节约,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孝文化一脉相承。

  可见,将子女送给父母旧物纳入“不孝七宗罪”,等于放大了孝心,也放大了道德风险。事实上,不仅是“不孝七宗罪”,有关部门在今年8月联合发布的新版“24孝”行为标准,也放大了孝心和道德风险。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年轻人面临着诸多压力,疲惫的身心,很难再扛起这新“24孝”行为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子女勤奋工作,自食其力,不给父母增加负担,就是一种最好的行孝方式。然而,仅仅为了践行这种最简单的行孝方式,许多子女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在外地打拚,让年老体弱的父母在老家“空巢”。

  因此,无论是“不孝七宗罪”,还是新“24孝”行为标准,或许会成为现代人身心不可承受之重,反而禁锢了人的孝心,从理论上造就了更多的“不孝之子”,也人为地损害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使传承和创新孝文化之路越走越窄。人的孝心,可以用法律和制度去规范和激励,也可以用行孝的感人故事和典型人物去教化、示范和引领,而不能用所谓的“七宗罪”和行为标准,去绑架人的行为。每一种行孝方式都值得尊重和倡导,那么,就让人们选择自己最喜欢又力所能及的方式,去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孝文化吧。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