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鹏: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3年10月18日 09:46   来源:经济日报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适逢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社会各界对其改革发展表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银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从战略上对其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进行审视和把握,十分必要。

  一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多重挑战。特别是自去年以来,商业银行盈利增长普遍减弱,不良贷款明显反弹。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前景的悲观预期开始抬头。然而,虽然银行业面临的挑战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峻,但总体上看中国商业银行仍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既应遵循全球商业银行发展规律,也需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明晰业务转型方向,辩证和权衡地把握业务转型的步伐。

  全球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势要求中国商业银行推动构建更低资本消耗、更高服务附加值、更具多元特性的业务模式。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监管的重心之一是加强资本监管,银行业务拓展面临更大的资本压力,降低资本消耗成为全球银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随着经济复杂性、开放度不断增强,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相应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更全面、更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顺应这一趋势,中国商业银行从服务大企业、寻找大项目、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业务模式转向更低资本消耗、更高服务附加值、更具多元特性的业务模式是无可争议的转型方向,近年来的稳健改革实践也证明这一转型是正确的。

  然而,中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步伐要符合而不能超越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国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仅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水平,尚未完全达到发达国家18世纪到20世纪的第一次现代化水平。人均GDP在全球处在第89位,人日均收入1美元的人口还有一亿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将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仍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作为重要支撑。特别是在中国资本和债券市场不够成熟,直接融资发展还需时日的情况下,信贷这一间接融资工具还将长期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设计存贷比例、贷款增长速度和信贷业务占比等重要转型指标时,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国情,人为压抑信贷业务发展。否则,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事实上,国际同业的实践也表明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需要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1988年至2011年的24年间,进入2012年《银行家》杂志一级资本排名前20位的15家西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值从33.6%增至47.3%,总体提升只有14个百分点,其中桑坦德银行作为一家知名国际银行集团,其1988年23.8%的非利息收入结构与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的情况极为相似,历经24年的经营转型,其非利息收入结构提升至2011年的34.9%,仅提高了11个百分点。不难发现,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转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较为复杂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内商业银行应在充分考虑业务转型的各种影响因素之后,制定更为合理的阶段性目标并做好长期的转型准备。否则,过高追求中间业务增长速度,有可能造成“以贷收费、浮利分费”等业务“空心化”问题,影响中间业务发展质量。

  二

  依据围绕中心的战略思维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应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来抓,商业银行也必须以此作为信贷工作的出发点。

  发展实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实体经济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承担者。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加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必须以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为前提;城市化进程中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大规模工业品生产和供应为前提;现代化进程中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更发达的工业体系和更先进的工业技术;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以工业的技术创新和运用为基础;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的解决也要以支持相对落后的中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因此,实体经济是经济工作的“命根子”。

  服务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抓手。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必须要求有什么样的金融服务与之相适应。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金融环境中,实体经济发展产生的资金需求及相关金融服务主要通过银行渠道来满足。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点应充分肯定。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有一定的差距。有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近10年来向工业企业发放的贷款在其全部对公贷款中的比重均不足30%,而且呈逐年下降态势,近3年来这一比例仅保持在24%左右的水平,与工业企业对中国GDP增长40%以上的贡献率水平不相称、不协调。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任重道远,应充分运用围绕中心的战略智慧,更好地实现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

  着眼于解决当前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理性战略选择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适应实体经济需求的信贷结构,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商业银行应以信贷结构调整为抓手,配合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商业银行可以依托自身资金、信息以及技术优势,通过控制信贷流向实现产业筛选,优先支持实体经济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保持银行信贷行业结构调整方向与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一致性。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优化金融服务渠道和流程、加大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业务和产品创新等措施,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服务效率。

  (二)大力发展零售金融业务,构建普惠型、分层次的个人金融服务体系。商业银行在推动零售业务发展过程中,要以全面满足民生金融需求为导向,既要遵循普惠理念,也不应忽视分层次、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以普惠为理念,商业银行应着力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积极拓展新型零售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重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技术等拓宽个人金融服务的受理渠道。应高度重视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机遇,深入挖掘富足人群的个性化金融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跨境、跨市场的资产配置和管理能力。

  (三)以金融资产服务为突破口,逐步构建轻资本型经营模式。当前,中国正处于金融体系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以银行理财、代客交易、资产托管、养老金、咨询代理等为代表的金融资产服务,具有基本不占用银行资本、银行不承担主要风险和收益稳定等特点,应成为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方向和突破口。

  (四)稳健推进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步伐,逐步形成“纵横平衡、条块结合”的组织架构。在国际化经营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应以“跟随服务”为理念,采取“系统控制”、“购设并举”等核心举措,坚持“区域发展”的策略,在继续提升网络覆盖延伸范围的同时,切实增强全球服务能力和全球风险掌控能力,把境外机构建设成为全面的金融服务提供商。

  (五)以业务协同销售、资源集约利用为核心,构建一体化的集团管理制度体系。国内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首要着力点是在集团内部建立起完善的一体化运作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交叉销售、协同研发和管理协调的企业氛围和制度环境,充分发挥集团跨业务线、跨区域业务联动优势。国内商业银行集团管理创新的另一重要着力点是根据经营范围拓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集约运营、成本经济为原则,统筹配置集团各种资源,最大程度实现各种公共资源的共享,避免中后台重复建设,发挥相关作业环节规模化运营效益。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改革应理性处理同业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努力改善中国金融生态环境,以业务创新把握潜在的金融同业合作机遇,积极推动非银行金融体系健康发展。(中投公司)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