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晓倩:大气污染防治 环境管理孕育重大转型

2013年09月18日 07:29   来源:经济日报   鲍晓倩

  “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提出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让人们看到了早日呼吸上清新空气的希望。

  从污染物排放消减控制,转向环境质量控制与改善为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史无前例的“清洁空气战”,正成为我国的环境管理重大战略转型的一次“实演”。

  环境管理的重大转型,意味着环境问题各环节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考虑环境改善的综合效益。“十一五”时期,我国首次将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提出并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20%,COD、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国再次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减排的指标由2项扩大到4项,新增了氨氮、氮氧化物。应当说,我国总量减排措施成绩斐然,初步遏制了我国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势头。但对公众的感受来说,仍然不解的是“减排任务都完成了,蓝天仍然难得一见”。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提出,正是要以环境质量改善的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环境管理的重大转型,意味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一盘棋”的思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当前,环境污染的原因越来越复杂,环境治理与改善涉及方方面面。如今,北京的沙尘暴少了,煤灰少了,但是大气污染却更加复杂化了。大气污染越来越呈现复合型、区域性的特点,涉及交通、工业、城市管理等多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改善空气质量仅凭一个部门、单个城市“单打独斗”行不通,需要统筹处理,需要多部门、各区域、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正因如此,由多部门联合编制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要求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共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

  环境管理从以污染源控制为中心,向以环境质量改善及环境风险防控为中心转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加快融合,环境管理目标不断提升,是不容乐观的环境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公众改善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

  当前,只有加快推进环境管理转型,才能跳出环境问题的表象,从发展观、政绩观的深度上寻找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也只有从源头上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的决策过程之中,强化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通过规划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才能真正迎来我国环境质量的真正改善,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鲍晓倩)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