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花钱买好话”道破几层真相?

2013年09月11日 09:41   来源:光明网   段思平

  这两天,很多湖南邵阳市民都接到一条短信,短信开头是:“邵阳人要说邵阳好,家乡才能真的好”。短信是邵阳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发来的,短信称,请接到省里民意调查电话,同时给出了客观公正、积极评价的市民,凭通话记录可以领取误工补贴。(9月10日《新京报》)

  政府花大力气进行民意调查,本是为了获得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真实评价,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邵阳市有关部门收买人心的做法,显然背离了民调的初衷。在民意调查中预设答案,畏惧民意的真实表达,实际上显示出地方部门对自己工作的不自信。

  这种企图控制“民意”为“官意”护航的行为绝非邵阳首创。此前,昆明市向网民发放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调查问卷时,提前用红钩在问卷上标出了“正确答案”;南通市的启东、海门、通州等地为“迎接”电话调查,曾要求受访群众背熟标准答案。不知何时起,某些地方所谓的民调已悄然变质,异化为糊弄上级的弄虚作假比赛。

  当然,比较下来,还是舍得“下血本”的邵阳更有“魄力”,这份“魄力”也道破了某些地方财政支出缺乏监督约束的真相。试想,这笔“买好话”的支出必然会以某种形式入账;这样显然找不到支出名目、不符合财务规定的开销居然能入账,财政支出“自由裁量”空间之大、预算决算透明度之低可见一斑。值得追问的是:还有多少类似的不合理支出得以改头换面,以合法形式轻松入帐?

  地方部门敢于虚与委蛇、应付民调,无疑也是把准了上级的脉,这又道破了现行民调评估机制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的真相。一方面,上级提前告知了调查项目、操作方式、实施时间,才会让地方部门有所准备;另一方面,上级调查不能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而仅仅依靠电话调查的单一手段,这也给了地方部门相应的操作空间。显然,只有创新调查评估机制,以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增加入户调查等手段,才能获得较为真实可靠的调查结果。

  “花钱买好话”道破的两层真相,直指现行体制存在的两个短板。只有通过完善制度、弥补漏洞,才能避免民调中的“满意答卷”沦为可笑的“皇帝新衣”,彻底杜绝类似闹剧的再度发生。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