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科院院长带老婆公款出国旅游上赌船,10天行程仅10小时用于公务。”近日,有网友曝光一张2011年12月3日-12日的航班信息及行程单,称教科院院长袁振国等人赴阿根廷、巴西考察,10天的考察期内,除10小时公务活动外,其余均为游览行程,考察团中还有袁振国的妻子窦某。(7月17日《新京报》)
又是“偶然捡得”,又是“网友爆料”,但这已显发布“俗套”的一年多前“旧闻”,仍然有其吸引普罗大众的“新意”:不仅仅是公务出国时有人带上了自己的妻子,或者是语焉不详、有待查证的“上过赌船”,尤为令人眼界大开的是,原来10天行程、10小时公务也能叫“出国考察”。
这么一桩有眉有目的网友爆料事件,按说当事者尽可有一说一,承认事实的部分,撇清不实的传闻,以尽快使之“谣言止于公开”。但显然,有人虽称已看到网帖上的内容,且说“没什么不能回应的”,而当媒体追问真相时,却又表示回应前记者必须先与教育部新闻办联系。如此弃简从繁,是根本不屑于舆论监督对其“出国考察”提出的质疑,还是觉得“组织”的代言更能做到“滴水不漏”呢?
暂且不提出国考察的“带上妻子”和“登上赌船”,人们应该可以相信,网友所曝这个“10天行程、10小时公务”的出国考察活动,肯定也是走了相关审批程序,合规合矩地来来去去的。否则的话,事情过去这么久日子,怎会没有一丝“违规操作”的声音传出。所以,如今被质疑者面对媒体采访,首先想到了上级有关部门这面“挡箭牌”,要说也就是种合情合理的聪明策略了。
审批同意也好,循规出行也罢,但在社会公众的眼里,好不容易“逮”到一个“10天行程、10小时公务”的“出国考察”样本,自然不肯放过说三道四、置喙一议的难得良机。而众议纷纷的焦点所在,我想必然不会疏漏一处:如此真正公务安排不到全部行程十分之一的“出国考察”,是否真的不在有关部门的“详细审核”范围之内,或者说这样的“考察模式”,俨然已成了见怪不怪的既有惯例?
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言犹在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之害,是如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对待和克服的问题。那么,像这种“出国考察”成了“筐”,私事旅游往里“装”的操作陋习,难道还好意思再披着一件“规范运作”的外衣,任其堂而皇之、乐此不疲地继续“批准”和上演么?
“10天行程、10小时公务”的“出国考察”还能行多远?听听高层指示和民众呼声,这样的弊端自然已“好景不长”。由此不禁想到,监督冠着各种名目的出国考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严格做到参与公开和行程公开。如果有一天,公众对于出国考察的详尽内幕,不需要再靠“偶然捡到”或“网友爆料”,便能从有关渠道方便获取,那些“挟带私货”的“游玩考察”,哪里还能轻轻松松地蒙混过关。(司马童)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