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人民币存款余额首次突破百万亿元,达到100.91万亿元。
虽然与2008年5月到2010年底增加30万亿相比,同样是两年半时间,总增加规模减少了10万亿。但是,即便如此,这样的增速,仍是相当惊人的。
如果这一结果是出现在经济形势较好、企业运行状况正常、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到也没有什么可关注的地方。关键在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和企业运行都十分困难,银行存款仍出现这么大的增幅,就不能不令人担心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传递出的更多的可能是一种危险信号。
众所周知,按照目前银行信贷资产的分布结构以及经营状况,存贷息差仍然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银行手中掌握这么多的存款资源,如果不及时投放出去,就将面临亏损的局面。那么,银行就会想方设法寻找投放贷款的主体。
问题是,在实体经济普遍运行状况不佳、效益下滑、贷款风险较大的情况下,银行是不大愿意将贷款发放给实体企业的。于是,政府融资平台、开发企业、大型企业等,仍然会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并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将资金投放到这些主体身上。这方面,从各地推出的投资项目、投资目标来看,也基本符合这样的分析。如地铁、轻轨等。
那么,“盘活存量”也好,“用好增量”也罢,就极有可能难以达到目的。相反,实体经济会因为信贷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不合理,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显然,这样的风险是存在的,也是不能不防的。
如果银行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特别是不规范手段将资金全部投放出去,带来的另一种风险,就是通货膨胀。早在八十年代,有关银行存款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极有可能引发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的说法,就已经被反复提到过,也多次发生过。
基于当时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较高的居民就业率,社会各方面对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较强的特殊背景,银行存款这只老虎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冲击和影响。那么,在经济形势不佳,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比较强烈的情况下,如果这只老虎再出笼,会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影响,也就很难说了。所以,存款超百万亿的“喜讯”,也就不能不成为一种危险的信号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相关专家提供的数据,在银行存款当中,居民储蓄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也接近50%,达到了44.17万亿元。据此推算,人均储蓄就高达3.4万元。且不说这一数据中有多少居民是“被平均”。就算结构比较合理,如此庞大的居民储蓄存款,如果没有有效的投资渠道,也是一个风险很大的问题。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过这样的观点,“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穷人存钱是不是补贴富人,笔者没有作过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居民储蓄缺乏有效的投资通道,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在面临通货膨胀巨大压力的大背景下,居民储蓄还面临贬值的风险。显然,这是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也是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
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十分重视和关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银行存款的真实性问题。因为,从目前银行存款的构成以及银行内部的考核机制来看,除了“时点性”要求,相当一部分存款是临时从其他渠道,如理财产品、股市等转移过来的之外,在企业存款中,派生存款、存款准备金等非正常性存款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这些存款,不仅存在大量的“水分”,而且是对企业利益的强盗式掠夺。如果过度陶醉于“百万亿”带来的快感之中,而不改变银行对企业利益强夺豪取这个事实,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与隐患,是十分巨大的。
所以,面对银行存款突破百万亿的“喜人”业绩,如果只看到“硬币”正面的一面,而看不到硬币反而的一面,看不到百万亿背后的风险和隐患,是十分危险的,也是令人揪心的。
银行突破百万亿,当然是经济发展成果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但是否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了经济发展成果和居民生活,也是值得认真关注与重视的。至少,应当比较清晰地看到其可能隐藏的风险与隐患、危机与危险。
严格地讲,按照中国经济发展总量以及居民收入的实际水平,中国尚不具备银行存款突破百万亿的条件。或者说,百万亿的背后隐藏着一定的“水分”或企业、居民投资缺少正常出路的隐患和风险。而哪一个方面的风险,都有可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冲击和影响,会在中国引发难以控制的风险与危机。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