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会周”需要制度保驾护航

2013年05月15日 07:16   来源:红网   郭艾鑫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日前决定今年在全区实施“无会周”制度,确定每月的第二周为“无会周”。其间,自治区不召开党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不以自治区党委、政府或“两办”名义召开工作会议,自治区各部门各单位不召开各类工作会议。(5月13日人民网)

  看到“无会周”笔者想到的是之前网络曝光的平均一天三会的境况,似乎开会也赋有“中国特色”。就本质而言,开会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事情,商讨重大事项的处置结果,而当下很多时候开会全然成为了干部们“歌功颂德”的机会,大肆发表“演讲”,以此彰显自己的才能,让“文山会海”淹没了工作时间、休息时间,甚至是节假时间。

  内蒙古设立“无会周”其初衷就是为了让干部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督促检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这也是按照国家规定开展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体现,而简单的“无会周”仅仅只是抑制了会议的召开,而深入基层的相关规定仍需要完善,否则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会议。

  制定措施,细致到位。深入基层是为了获取民意,而不是侵害民利,故而各级干部在基层调研考察时要做到“三不”和“三要”,即不迎来送往、不铺张浪费、不赠送礼品;而三要包括:要深入实际、要杜绝形式、要认真落实。要让“无会周”节省的时间真正的用在为民办实事上,而不是一种走马观花,甚至是跑马观花的走过场,搞形式。这样只会让基层的“三公”经费蹭蹭上涨,也会让基层的百姓对干部的职责更加“不绝于耳”。

  多方举措,保障到位。制定政策没有监管,在中国那就等于形同虚设,因此在干部深入基层时,纪委监察部门也要秘密跟进,从群众的口中获得需要的信息,也可以跟随干部一同深入,观察领导的一言一行,以此给予他们一种震慑作用,目的是为了让其不敢随意张嘴“胡吃乱喝”,不敢随意伸手“乱收乱拿”。同时,发动群众参与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检验干部是否积极下乡,也能考验干部是否存在大吃大喝情况。

  从“每周会”到“无会周”,政府迈出了艰难的一步,而剩余的九十九步还需要各级部门相互团结方能前行,这是一种创新,也更是一种冒险。会议的减少那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在减少会议,要求深入基层时,需要相关的制度为其保驾护航,不要让基层成为了干部们施展“嘴上功夫”、“手上功夫”的大舞台,否则“无会周”不是基层的希望,而是一场灾难。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