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存废引热议 建议升级改造适应新需求

2013年04月12日 08:0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事件回放近日,河南郑州市区仅存的一座报亭被拆除。2012年4月起,当地就开始采取措施,拆除了大约400座报刊亭。报亭被拆除后,市民买报刊不方便了,去新的报刊零售点往往要走较远的路。此举引发社会关注。    

    提供便民服务

    拆除所有报刊亭,市民文化消费的便利性就会受到影响。诚然,人们可以从网络上阅读到报刊电子版,但有些人没有上网的便利条件,还有不少人已经习惯纸质阅读,因而城市中便利的报刊零售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不应把城市的报刊亭一起拆掉。有必要采取措施,让市民在失去了报刊亭之后还能享受到相关便捷服务。

    此外,有些市民到报刊亭买报已成生活习惯,在不少人看来,报刊亭提供的不仅仅是报刊服务,更多的是一种人情味,拆除小小的报刊亭,会让不少人失去文化记忆。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相关部门应拿出更多有力举措,对实体书店、报刊亭等实体文化场所给予更多的扶持与帮助。

    (李英锋河北省滦南县工商局职员)

    全拆不合时宜

    小小报刊亭,一头连着市民需要,一头连着经营者利益。在很多喜欢读书看报的市民看来,报刊亭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报刊亭增加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能把报刊亭等同于无序竞争的游摊游贩,提升城市形象应该让市民得到方便实惠。

    报刊亭也是城市建设与便民服务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城市亲和力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连跨几个街区无报可买,市民难以获取精神食粮,再美的城市形象也会索然无味。对于那些的确影响市政建设的报刊亭可以采取适当办法,达到市政建设与报刊亭保护兼顾的目标,但是要循序渐进,“一刀切”拆除报刊亭不合时宜。

    (叶祝颐武汉市江汉区砺志中学教师)

    可以补充就业

    报刊亭的经营者不少是社会上的低收入群体。他们自食其力,经营一个报刊亭,既解决了自己的生活所需,又方便了市民文化消费,还为地方增加了税收。对于这样一个有益于社会的群体,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给予一定的关心和支持。

    折除数百座报刊亭,也就意味着这些经营者不得不选择其他工作,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就业岗位,保证这些人的生活不受影响。

    此外,不少报亭主还承担着义务指路人的角色,给过往市民、游客带来了方便。这些报刊亭主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相关部门不可忽视他们的利益诉求。

    (张连洲湖北省嘉鱼县新闻出版局公务员)

    建议升级改造

    中外很多城市都注重文化设施建设,我国还专门针对报刊亭出台过相关规定。比如,2000年,中央文明办、建设部等部门就下发过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要求各地把报刊零售亭建设作为综合便民服务窗口和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2011年,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也积极呼吁,要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群众买书难、看书难问题。

    对于城市中的报刊亭,可采用升级改造的办法使之得以延续。比如,去年杭州市邮政局斥资2000多万元,对全市386个报刊亭进行升级改造,除了能买报纸、杂志,市民还可以在这里缴水电费、买飞机票和省内长途汽车电子客票。新增的便民服务使报刊亭成为市民的“百事通”,这样做不是更有意义吗?

    (雷泓霈河南省开封市市民)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