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符号 春晚万不能拍马屁

2013年02月26日 07:36   来源:扬子晚报   汤劲松

  央视前副台长洪民生最近接受《中国周刊》采访时表示:他分管了头十年的春晚,春晚节目仅仅是每年变一下形式,内容却没进步。尤其是最近五年,路子不对,老百姓过得还很苦,春晚却一直在歌功颂德拍马屁。

  如果这话不是从已经参加过三十一年春晚彩排的洪民生嘴里说出来,恐怕没有多少说服力。作为曾为春晚艺术把关人的他,报道里说,“关注春晚”似乎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亲历和见证了春晚曾经的辉煌,怕也才有资格再说春晚现在的渐显颓相:“春晚再也回不到那个时代了。”

  那个时代是怎样一个时代?报道的结尾这样总结:在洪民生的年代,春晚追求的是百花齐放,而电视人的信仰是百家争鸣。与此作为对比的是:最近五年,路子不对,老百姓过得还很苦,春晚却一直在歌功颂德拍马屁。

  年节是个喜庆的节日不假,花团锦簇固然是每个人的目标。可是,电视上的丰满,总也抵不过现实的骨感来得真实。真实的情况甚至是这样:被强迫接受花团锦簇的人,生活中经历的不如意反而在此时更容易感到郁闷。

  不良情绪当然需要排解。所以,1984年春晚上的小品《宇宙牌香烟》,讽刺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商家以假乱真的不良风气;1994年的小品《打扑克》把官场里大官压小官讽刺得淋漓尽致等等节目,不单给文艺形式注入了活力,更因针砭时弊的内容,让公众在开怀大笑的同时,纾解了胸中郁结的闷气,这样的晚会,能不吸引人吗?至于这类节目其它的社会功效,比如将不良现象晒出来达到一定程度的消毒作用,那不也是件好事吗?

  然而,洪民生说,老百姓需要酸甜苦辣咸所有的味道,我们放甜味容易,苦、辣却最难做到。如果说,无视甚至放弃了苦辣味的春晚,已经不再是公众心目中的年夜文化大餐。只放甜味的春晚,确似乎是一种近似于轿子文化了。虽然,接受批评是一种雅量,而自信者也才有雅量。

  春晚的影响力自不可小觑,又尤其成为文化符号之后。国家电视台节目的性质,其一言一行,自然也容易被解读为某种形式的指导性意见。那么,这个符号,是千万不能转向“拍马屁”一边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