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成“创新高地”:我们怎么做?

2013年02月21日 08:19   来源:合肥晚报   

  合肥近年来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如今,合肥又站在新的起点,向着“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目标迈进。对于这样的目标,合肥的老百姓怎么看?“创新高地”,合肥的短板在哪里?“大湖名城”,我们应该怎么办?昨日,记者就此问题随机采访众多市民及专家。

  城市交通需要科学管理

  (王鹏 私企业务经理)

  因为工作关系,28岁的王鹏平均每个月都要去外地出差两趟。进进出出,让王鹏感触最深的就是合肥的交通环境。

  “合肥的公共交通环境怎么样?相信不需要我再详细解释了吧!”王鹏对记者说,“公共交通是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关系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交通也是最直观的形象载体,每个外地来合肥的人首要感受的就是交通环境。合肥定位于‘大湖名城’,首先就应该给市民一个更加舒畅的公共交通环境,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短板。”

  王鹏说,若单纯地从道路硬件设施来看,合肥近年来的交通变化无疑是巨大的,但交通并不只是道路建设那么简单,接下来更需要的是科学的管理,这一点更需发挥智慧。“公交车线路不合理,出租车拒载,黑车横行,行人乱穿行,汽车驾驶人不守交通规则,这些乱象背后,是缺乏有效而持续的管理,因此,作为一个‘创新高地’,合肥首先就应该在交通管理上创新举措,并展示出更大智慧!”

  城市发展避免一味模仿

  (李飞 在读研究生)

  “创新高地”的建立不是单一的高科技成果项目的堆积,创新成果更需要应用于城市发展,短板一方面在于创新的领域需要拓宽,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需要加强,特别是理论成果向实践成果的转化。

  其次,创新资源需要合理配置,无论是政策资源、人才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科技资源等,都需要在各产业中有效配置,避免“马太效应”。行业内部需要资源整合,避免资源浪费。

  城市发展应避免模仿、避免遍地开花,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有效协调城市发展各要素间的效益发挥。城市发展不是单一的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千万人口级的城市只能算人口大市,城市发展需要人口、经济、空间三要素的有效协调。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保证一定的空间容量,经济发展也要与人口、空间相匹配,也需要保证生态环境。此外,环湖需要建设发展,原有建成区的建设也要本着协调的原则。

  社区服务要多服务居民 (张斌 社区工作者)

  张斌有着十多年的社区工作经历。这些年来,张斌感觉,“工作主要是围绕着领导和指示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各种形式化任务中消耗了。”

  张斌认为,居民是社区的主人,社区是每一个居民的家,社区工作理应围绕居民的需要、需求开展,尽可能地为居民提供服务。“可是,现在有很多领导视察接待、争先创优工作,对于社区居民来说,这些工作最后都成了表面文章、面子工程。举例来说,我们社区为了响应上面的要求,前些年成立了阅览室,并配备了一批书籍,可以后就再没有更新过,居民每天来看都是一个样。”

  “还有,这些年,政府实施了很多惠及民生的工程,但实施过程还不够透明,群众知晓度不高。”张斌说,社区服务是社会服务最基础的部分,如果不能求真务实,就不能让老百姓满意。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今后,“合肥需要在社区改革上下更大功夫,不仅要加大社区的投入,更要更新管理服务理念。”

  无障碍设施应更人性化 (朱慧 残疾人协理员)

  “作为一名残疾人,我觉得合肥的无障碍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面对记者的采访,朱慧表示,合肥要向“大湖名城”目标迈进,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就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的无障碍建设。

  朱慧说,近年来,合肥市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修建了许多盲道和语音交警提示系统,许多公共场所也都新增了扶手等设施,此外,政府还出台政策,免费为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这些变化着实让人高兴。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许多盲道铺设本身就不合理,有的被电线杆拦腰截断,若盲人据此行走很容易碰壁;一些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桥没有扶手,雨雪天气,台阶就非常湿滑……

  “无障碍环境建设并不只有残疾人受益!”朱慧表示,很多人对此有一个狭隘的认识,其实,每个人都会变老,都会有行走不便的时候,这是一个全民受益的工程,能体现一个城市对弱势者的温情和关怀。“因此,合肥未来应该有更多的投入投向无障碍建设,还应该注意科学合理的建设。不能仅仅为了争一个‘无障碍城市’的头衔,而盲目一次性地做各种无用的改造。”

  城市发展要提升幸福感 (宋伟 媒体人)

  合肥是科教之城,高校、科研机构密集,在这里诞生了很多个全国甚至世界第一,单就城市科研实力而言,合肥绝对能跻身全国前五。但合肥的经济实力却只能排在中游水准,两者严重不符。

  在以后的发展中,可能要更偏重如何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带动经济发展,在模式上可借鉴硅谷、光谷等成功的经验。

  从小在合肥长大,过去的合肥留下的最深印象一是树多,二是路不堵,生活很悠闲。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从一个二线城市一跃成为滨湖大都市,城市的面貌必然会改变,不能苛求还像过去一样。不管怎么变化,居民的幸福感都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幸福感从何而来?对老百姓来说,收入高了,路不堵了,环境好了,就是最直观的幸福。如何打造大湖名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并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搞好环境才能筑巢引凤 (王云飞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人才怎么来?一是“留下来”,合肥本就是科教城,高校密集。二是“引进来”,必须有能够吸引人才的地方。什么东西既能留住人才,又能引来人才?环境,社会和谐、文化资源、市民素质等构成的人文环境,还有更为重要的自然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对健康的追求更高,拥有一个好的环境起到了“筑巢引凤”的作用,这点不光是合肥的短板,也是全国大部分城市的短板。要弥补,就要尽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濒临巢湖,是合肥的幸运,打造“大湖名城”,一定要围绕巢湖做文章,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把巢湖打造成合肥的名片、华东明珠。但是在开发前,一定要经过非常充分的论证,找出最合适的发展之路,在搞好自然环境的同时,保护好人文资源。要牢记发展是一个自然推进的过程,切不可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只要人民安居乐业就是最好的。

  □本报记者 王伟 李后祥/文 郑成功/图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