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就武汉“集中供暖”展开可行性论证

2013年01月07日 08:17   来源:武汉晚报   林坤

  在武汉市今年的两会上,罕见低温天气让“集中供暖”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有政协委员表示,武汉不集中供暖不会死人,但会留不住人。不少优秀人才因为太冷而没留在武汉。(1月6日《武汉晚报》)

  室外天气太冷而希望室内更加暖和,在科技手段日显发达的今天,实为人之常情。武汉推进“集中供暖”,其实未必非要拿流失掉的优秀人才来证明其急迫性,普通居民同样需要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推行“集中供暖”,也未必非要在地域的划分上找到依凭,只要当地的居民意愿足够强烈,财力足够支撑,技术条件足够实施,方案论证足够细致,同样可以有理有据。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取暖设备,政府如果要做,关键只在“集中”二字。

  那么,该如何“集中”呢?这个话题既然提出很多年,民意基础已经具备,不妨就其可行性进行具体的论证和探讨。目前,武昌多个小区已实现商业化区域供暖,由民企投资建设管网,利用武昌、青山热电厂的发电余热来取暖。再加上燃气空调服务、地源热泵供热、居民自行安装分户式采暖系统等等,享受多元化集中供暖的人口超过40万人。这些不同的供暖模式,应当能给供暖的集中及扩大提供借鉴和思路。

  首先是如何解决热源供应问题。据12月3日《湖北日报》报道,从2008年至今5个冬季,武昌区的集中供暖只有前年、去年正常供暖,主要原因是遭遇能源瓶颈。今年天然气缺口加大,电厂无热可供,改烧煤又得涨价。所以,用什么能源来供暖,如何保证供暖的可持续性,是论证“集中供暖”重点之一。

  其次,随着老房拆迁和新小区的修建,能够提供集体供暖的社区肯定越来越多。武汉市发改委估计,到“十二五”末,力争集中供热服务人口超过百万。那么对于缺乏供热设备及管道的老旧社区,以及为数不少的经济适用房、保障房、廉租房,集中供暖该怎么搞?是逐步改造?还是并不一律提供?还是通过货币补贴的方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还有,推行“集中供暖”每家每户该承担多少成本?这既涉及到居民个人的实际开支,也涉及到政府和市场在供暖这一块该分别扮演什么角色。是作为一项基础市政建设由政府多出一点,还是作为一项商业计划由市场来定价?恐怕这也一时半会难以说清。武汉市发改委就曾表示,“政府如果参与集中供暖,就应该是全市大面积集中供暖,这才符合公平原则。但全市集中供暖,从铺管到热源筹集,是一庞大工程,目前政府财力难以承担。”

  当然无论如何,“集中供暖”眼下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呼声和趋势。上述诸多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它真正进入决策层视野之后,得到精心的设计和规划。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武汉已经大步进入地铁时代,相信距离“暖气时代”也不会太远。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