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则关于调查研究的新闻,引发关注、引人深思。
一则赢得不少点赞。浙江杭州滨江区长河街道骑手驿站利用率低,为找准问题,基层干部利用业余时间体验了60天外卖骑手生活。一同流汗、吃罚单,骑手称他为“自己人”。需求摸清了,有针对性地优化服务,效果立竿见影。
一则引起一片哗然。在河南,宁陵县一干部为应付考核调研,花费不菲资金打造所谓“经典观摩路线”,对沿线21个行政村40多万平方米墙体喷漆刷白,被河南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党史上记载了数不清的经典范例,也留下了许多著名论断。但实际工作中,为何总有调查研究或走马观花或荒腔走板?从这两个案例对比来看,问题出在作风不正和不得其法上。
好的调研是求真的。调研的目的是掌握真实情况,发现问题所在,研究解决之道。因此,追求的是信息增量,补的是认知缺陷。由此而言,所谓走“经典路线”、看“样板工程”,于调研者而言是官僚主义,于调研单位而言是形式主义,加起来就是一套“假把式”,不仅毫无用处,而且浪费人力物力、消磨群众信任。不管是“刷白墙的”,还是“看白墙的”,群众都会嗤之以鼻。
求的是真,就应该实,一切往实里干。群众最清楚问题所在,也最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研究就要想方设法到群众中去,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杭州的基层干部为什么赢得点赞?就因为下了真功夫。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来不得半点虚浮。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后院”“角落”去,敢听真话,敢碰钉子,才可能了解真实诉求,找到工作的发力点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