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弹幕首次遭罚,商家不要再动“歪脑筋”

2025-06-30 11:28 来源:中国经济网

“7天暴瘦10斤”“喝酒夜宵也能瘦”……近日,北京某公司雇人在直播间发布此类弹幕,夸大产品减肥效果,被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10万元罚款。这起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引发关注。

虚假弹幕,危害不小。许多消费者网购时,习惯看看用户评价、售后反馈,却没料到“好评”背后另有玄机。直播间的“职业弹幕人”信口雌黄,不断释放烟雾弹,刻意营造出火爆抢购的假象,令消费者冲动之下“剁手”,最终买到与宣传不符的商品。

涉事商家不讲诚信,“职业弹幕人”将欺骗当作赚钱手段,此类做法不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也污染了网络消费环境。如果“打磨产品”不如“吹嘘产品”,“提升质量”不如“操控评价”,必然导致直播行业不正当竞争。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商家雇佣水军刷弹幕、用虚假好评忽悠消费者,本质上就是欺诈,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此次全国首案的查处,不仅是对涉事商家的惩戒,也为广大网络交易经营者敲响了警钟,警示他们必须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服务信息。

10万元罚单的开出,不是整治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前,“职业弹幕人”呈现出产业化、规模化的特点,从定制话术模板、批量注册账号,到定时发送弹幕,黑灰产团队提供“一条龙服务”。显然,要让“职业弹幕人”彻底退场,仅靠一次处罚远远不够,还需要监管长出更锋利的“牙齿”,平台主动承担起责任、强化内容审核。只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让直播间重归真实与诚信。

“泼天的富贵”不会凭空而来,真诚才是永远的“流量密码”。能穿越屏幕打动消费者的,从来不是天花乱坠的推销话术,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价值。直播间的虚假宣传越少,直播经济的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健康。(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职业弹幕首次遭罚,商家不要再动“歪脑筋”

2025年06月30日 11:28   来源:中国经济网   

“7天暴瘦10斤”“喝酒夜宵也能瘦”……近日,北京某公司雇人在直播间发布此类弹幕,夸大产品减肥效果,被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10万元罚款。这起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引发关注。

虚假弹幕,危害不小。许多消费者网购时,习惯看看用户评价、售后反馈,却没料到“好评”背后另有玄机。直播间的“职业弹幕人”信口雌黄,不断释放烟雾弹,刻意营造出火爆抢购的假象,令消费者冲动之下“剁手”,最终买到与宣传不符的商品。

涉事商家不讲诚信,“职业弹幕人”将欺骗当作赚钱手段,此类做法不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也污染了网络消费环境。如果“打磨产品”不如“吹嘘产品”,“提升质量”不如“操控评价”,必然导致直播行业不正当竞争。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商家雇佣水军刷弹幕、用虚假好评忽悠消费者,本质上就是欺诈,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此次全国首案的查处,不仅是对涉事商家的惩戒,也为广大网络交易经营者敲响了警钟,警示他们必须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服务信息。

10万元罚单的开出,不是整治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前,“职业弹幕人”呈现出产业化、规模化的特点,从定制话术模板、批量注册账号,到定时发送弹幕,黑灰产团队提供“一条龙服务”。显然,要让“职业弹幕人”彻底退场,仅靠一次处罚远远不够,还需要监管长出更锋利的“牙齿”,平台主动承担起责任、强化内容审核。只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让直播间重归真实与诚信。

“泼天的富贵”不会凭空而来,真诚才是永远的“流量密码”。能穿越屏幕打动消费者的,从来不是天花乱坠的推销话术,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价值。直播间的虚假宣传越少,直播经济的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健康。(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