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北多地高校学生在网上吐槽“东北高温”,晒出在楼道打地铺、甚至搭帐篷睡觉的视频引发关注。据报道,哈尔滨某高校因宿舍夜间断电,风扇无法使用,学生们在体感近40℃的高温下彻夜难眠 。(6月27日 九派新闻)
无奈之下,学生们或“逐凉而居”,睡满了楼道;或自费开房,却发现周边酒店早已被“热”到爆满 。面对学生的窘境,校方给出的建议是换夏凉被、使用电池型风扇等,至于安装空调,则表示“要看学校的计划和安排” 。
高温虽是“天灾”,但应对的迟缓和被动却反映了管理上的“人祸”。学校对学生基本住宿条件的保障,显然不能停留在“看计划”的空谈上。“我们是本地人,都很少见这么热的天气。”校方工作人员的这句话,道出了问题的关键。长久以来,哈尔滨等东北城市因夏季凉爽,宿舍不安空调是普遍情况,这在过去不成问题。
但如今,“避暑胜地”也难逃热浪侵袭。面对“近年来最热的一年” ,管理者若仍固守“老经验”,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未免太过刻板和滞后。当学生热到“一动就出汗,不动也出汗” ,甚至成群结队搬去酒店时,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天气问题,而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和安全问题。
高校的后勤保障,理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学生的诉求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实实在在的酷热煎熬。在这种情况下,校方提出的“换夏凉被、使用电池型风扇”等建议,无异于杯水车薪,更像是一种安抚而非解决方案。学生的住宿费交的不仅是“一个床位”,更包含了对一个安全、健康、适宜居住环境的预期。当宿舍无法提供基本的休息保障时,管理者就有责任拿出更积极、更有效的措施。将安装空调这样直接关系到学生生活质量的大事,用一句“看计划和安排”来回应,传递出的不仅是效率的低下,更是一种对学生诉求的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