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打通创新链产业链

2025-06-27 07:1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有助于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须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创新链承载着基础研究突破与核心技术攻关的使命。基础研究不仅是高校科研机构的“责任田”,更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护城河”。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落地,需跨越“科研—技术—市场”的“死亡之谷”。唯有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才能破解“重研发、轻转化”的困境,将专利论文中的先进技术转化为市场认可的竞争优势。

产业链一头连着企业创新主体,一头连着市场需求脉搏。作为产业创新的微观单元,企业需在上下游贯通中形成协同效应。与科技创新相比,产业创新更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供需动态平衡机制。若双链对接不畅,将导致创新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关键在于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链条转化机制,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尤其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入推进补链、强链、稳链,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江苏实践为例,重点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的产业体系,通过苏州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正逐步打通产学研融通的堵点。

先进制造业是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的策源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支柱。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方面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提供更多硬支撑。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发展,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盘。

同时,企业作为双链对接的核心主体,既要发挥领军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的优势,带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也要鼓励专精特新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生态格局。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高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莉:打通创新链产业链

2025年06月27日 07:1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有助于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须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创新链承载着基础研究突破与核心技术攻关的使命。基础研究不仅是高校科研机构的“责任田”,更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护城河”。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落地,需跨越“科研—技术—市场”的“死亡之谷”。唯有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才能破解“重研发、轻转化”的困境,将专利论文中的先进技术转化为市场认可的竞争优势。

产业链一头连着企业创新主体,一头连着市场需求脉搏。作为产业创新的微观单元,企业需在上下游贯通中形成协同效应。与科技创新相比,产业创新更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供需动态平衡机制。若双链对接不畅,将导致创新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关键在于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链条转化机制,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尤其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入推进补链、强链、稳链,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江苏实践为例,重点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的产业体系,通过苏州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正逐步打通产学研融通的堵点。

先进制造业是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的策源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支柱。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方面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提供更多硬支撑。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发展,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盘。

同时,企业作为双链对接的核心主体,既要发挥领军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的优势,带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也要鼓励专精特新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生态格局。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高莉)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