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学州案”看“法会责众”

2025-06-27 07:11 来源:南方日报

“阳光照在海面,我也归于大海”,这是出现在15岁“寻亲少年”刘学州遗书里的一句话。

从2022年1月24日因不堪网络暴力自杀,到2025年6月24日一审判决上诉期满,时间的指针划过1247个日与夜,划出了一道“法会责众”的弧线——据判决,自媒体大V“真话哥”与“暖心姐姐”构成名誉侵权,承担赔礼道歉责任。同时,法院支持了原告精神损害赔偿、维权律师费,共计5.7万元。

网暴有“赛博刽子手”之称,伤人于无形,危害如猛兽。所幸,时间带来了渴盼已久的正义,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思考:网暴的“恶”从何而来?“按键”伤人缘何斩不断?守护网络清朗,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一)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

当社交媒体成为“赛博菜市口”,当观点的市场“你未唱罢我也登台”,一众网友似乎丧失了“深度求索”的能力,想象力拉满、“正义感”狂飙、表达欲“爆表”,一言不合就网暴,直至被网暴者“退网保平安”,甚至不堪重负、选择自杀。

网暴,满嘴荒唐言,离你我其实很近。一项针对1000名受访青年的调查显示,65.3%的人表示自己或周围人遭遇过网络暴力,71.9%的人觉得网络暴力越来越频繁了。

比较常见的一种网暴是羞辱谩骂,语言这种“凶器”比刀子更深、更直接地插入被网暴者的心。比如,在“恩施男子泼汽油烧伤前女友案”中,施暴者反复纠缠、行为极端,泼油点火致受害者毁容伤残。即便如此,仍有少数人罔顾事实,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质问受害者“为什么当断不断”,言语恶毒,令人震惊。

还有一种网暴是造“黄谣”。比如,杭州一女子在取快递时被偷拍,后被造谣“少妇出轨快递员”,不实信息如病毒般传播,致当事女子陷入“社会性死亡”。

花样翻新的人肉搜索,更是触目惊心。从女教师遭“网课爆破”后猝死,到百度高管女儿“开盒挂人”,人肉搜索犹如无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人惶恐不安。

(二)

网络群氓的嘴,成了杀人的刀;键盘侠的一时之爽,成了无辜者的一生之痛。

忍不住要问:网暴何以产生?是身处网络世界的人们“性本恶”,还是技术之舵“偏了航”“违了心”?每一次求解,都在反思网暴的罪恶,都指向活生生的个体。

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细究一幕幕悲剧,网民情绪狂欢代替理性思考,待脱离群体无意识后,或许有人会幡然醒悟: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平庸的“爪牙”。

网暴有时也是网络“黑产”的一部分,讲再多的道理都不及“以暴讹钱”。现实中,一些自媒体博主“逢热必蹭”“谁红蹭谁”,极尽造谣挑拨之能事,使尽夸大渲染之手段,只为赢得一瓢流量,涨得一波粉丝。有的恶,就躲在屏幕后面,就仅为了一斗“米”。

相信不少人听说过“信息茧房”,或者“回音室”“同温层泡泡”之类的说法,大意是平台算法投其所好,专门推送“你可能感兴趣的”,造成所谓的“部落化”,各群体互相不理解又彼此攻讦。“德阳女医生被网暴案”,便是典型例证。群体极化无赢家,躲在算法背后的人本应坚守人文精神,担好社会责任。

此外,法律规制的不完备以及强度过低,亦是造成网暴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原因。

(三)

治理网暴是社会共识,如何治理则是难题。

从司法实践看,不少被网暴者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遇到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无法获得施暴者的真实信息,以至于“对着空气战斗”,效果可想而知。而回到开头提到的“刘学州案”,其判决的标志性意义正是第一次认定了网暴“集聚效应”的法律责任,发挥了法律定分止争、以儆效尤的社会效用,为破壁“乌合之众”提供了判例。

同时也要看到,“刘学州案”仍有一些难题待解、困局待破。比如,此次判决仅针对两名“高嗓门”的“大V”,而导致“雪崩”的其他“雪花”,仍飘在法律之外,如何解?再比如,刘学州选择以死躲“暗箭”,我们的法律只能被动追责、事后问罪吗?

由个案向类案延伸,更加凸显治理网暴之难。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侮辱、诽谤刑事案件增长明显,其中不少为网络侮辱、诽谤案件,与此同时,作出有罪判决的比例却很低。之所以造成这种巨大反差,一方面与自诉人在确认网暴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侮辱、诽谤刑事案件的公诉标准缺乏细化指引、门槛过高有关。

法律是对抗网暴的武器,现在是时候回应“法律如何更有力”了。细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反网络暴力法……一系列意见建议应该被正视,被吸纳进“工具箱”。

从系统施治的角度看,平台亦需要担当重任。比如,事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第一时间对不友善内容进行识别过滤;事中和事后阶段,快速切断网暴传播链条,及时处置违法违规账号。同时,广大网友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毕竟,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永远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雪崩发生时,不要以为自己这片雪花无辜。希望你我都能好好说话,让自己心情愉悦,让他人如沐春风,让网络风清气正。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刘学州案”看“法会责众”

2025年06月27日 07:11   来源:南方日报   静子

“阳光照在海面,我也归于大海”,这是出现在15岁“寻亲少年”刘学州遗书里的一句话。

从2022年1月24日因不堪网络暴力自杀,到2025年6月24日一审判决上诉期满,时间的指针划过1247个日与夜,划出了一道“法会责众”的弧线——据判决,自媒体大V“真话哥”与“暖心姐姐”构成名誉侵权,承担赔礼道歉责任。同时,法院支持了原告精神损害赔偿、维权律师费,共计5.7万元。

网暴有“赛博刽子手”之称,伤人于无形,危害如猛兽。所幸,时间带来了渴盼已久的正义,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思考:网暴的“恶”从何而来?“按键”伤人缘何斩不断?守护网络清朗,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一)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

当社交媒体成为“赛博菜市口”,当观点的市场“你未唱罢我也登台”,一众网友似乎丧失了“深度求索”的能力,想象力拉满、“正义感”狂飙、表达欲“爆表”,一言不合就网暴,直至被网暴者“退网保平安”,甚至不堪重负、选择自杀。

网暴,满嘴荒唐言,离你我其实很近。一项针对1000名受访青年的调查显示,65.3%的人表示自己或周围人遭遇过网络暴力,71.9%的人觉得网络暴力越来越频繁了。

比较常见的一种网暴是羞辱谩骂,语言这种“凶器”比刀子更深、更直接地插入被网暴者的心。比如,在“恩施男子泼汽油烧伤前女友案”中,施暴者反复纠缠、行为极端,泼油点火致受害者毁容伤残。即便如此,仍有少数人罔顾事实,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质问受害者“为什么当断不断”,言语恶毒,令人震惊。

还有一种网暴是造“黄谣”。比如,杭州一女子在取快递时被偷拍,后被造谣“少妇出轨快递员”,不实信息如病毒般传播,致当事女子陷入“社会性死亡”。

花样翻新的人肉搜索,更是触目惊心。从女教师遭“网课爆破”后猝死,到百度高管女儿“开盒挂人”,人肉搜索犹如无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人惶恐不安。

(二)

网络群氓的嘴,成了杀人的刀;键盘侠的一时之爽,成了无辜者的一生之痛。

忍不住要问:网暴何以产生?是身处网络世界的人们“性本恶”,还是技术之舵“偏了航”“违了心”?每一次求解,都在反思网暴的罪恶,都指向活生生的个体。

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细究一幕幕悲剧,网民情绪狂欢代替理性思考,待脱离群体无意识后,或许有人会幡然醒悟: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平庸的“爪牙”。

网暴有时也是网络“黑产”的一部分,讲再多的道理都不及“以暴讹钱”。现实中,一些自媒体博主“逢热必蹭”“谁红蹭谁”,极尽造谣挑拨之能事,使尽夸大渲染之手段,只为赢得一瓢流量,涨得一波粉丝。有的恶,就躲在屏幕后面,就仅为了一斗“米”。

相信不少人听说过“信息茧房”,或者“回音室”“同温层泡泡”之类的说法,大意是平台算法投其所好,专门推送“你可能感兴趣的”,造成所谓的“部落化”,各群体互相不理解又彼此攻讦。“德阳女医生被网暴案”,便是典型例证。群体极化无赢家,躲在算法背后的人本应坚守人文精神,担好社会责任。

此外,法律规制的不完备以及强度过低,亦是造成网暴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原因。

(三)

治理网暴是社会共识,如何治理则是难题。

从司法实践看,不少被网暴者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遇到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无法获得施暴者的真实信息,以至于“对着空气战斗”,效果可想而知。而回到开头提到的“刘学州案”,其判决的标志性意义正是第一次认定了网暴“集聚效应”的法律责任,发挥了法律定分止争、以儆效尤的社会效用,为破壁“乌合之众”提供了判例。

同时也要看到,“刘学州案”仍有一些难题待解、困局待破。比如,此次判决仅针对两名“高嗓门”的“大V”,而导致“雪崩”的其他“雪花”,仍飘在法律之外,如何解?再比如,刘学州选择以死躲“暗箭”,我们的法律只能被动追责、事后问罪吗?

由个案向类案延伸,更加凸显治理网暴之难。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侮辱、诽谤刑事案件增长明显,其中不少为网络侮辱、诽谤案件,与此同时,作出有罪判决的比例却很低。之所以造成这种巨大反差,一方面与自诉人在确认网暴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侮辱、诽谤刑事案件的公诉标准缺乏细化指引、门槛过高有关。

法律是对抗网暴的武器,现在是时候回应“法律如何更有力”了。细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反网络暴力法……一系列意见建议应该被正视,被吸纳进“工具箱”。

从系统施治的角度看,平台亦需要担当重任。比如,事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第一时间对不友善内容进行识别过滤;事中和事后阶段,快速切断网暴传播链条,及时处置违法违规账号。同时,广大网友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毕竟,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永远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雪崩发生时,不要以为自己这片雪花无辜。希望你我都能好好说话,让自己心情愉悦,让他人如沐春风,让网络风清气正。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