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要敢当“助村主角”

2025-06-27 07:11 来源:南方日报

有这样一个群体,叫驻村第一书记。

随着河南“蹭饭”书记董桂林出圈,越来越多的驻村第一书记有样学样,开设了短视频账号。网友发现,还有很多驻村第一书记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有的瞄准了“上门做饭”,有的当起了跳舞主播,有的和村民一起拍段子……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宣介当地好物特产,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村干部形象,也感受到了别样的乡村活力。

驻村第一书记的实践最早始于2001年,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得到广泛应用。因其行之有效,也被当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2021年5月,《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印发,提出从省市县机关优秀干部、年轻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进行选派。目前,全国在岗驻村第一书记19.2万名、工作队员33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作为优化基层人才配置、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的主要目标是发挥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铆足劲把产业培育起来,带动群众增收。但也要看到,部分派出单位有“一派了之”心理,“随便派个人去就行”“哪个干不好本职工作就派去驻村”的说法和做法并不鲜见。“挂名驻村”“状态不在线”“镀金在先、干事在后”“吃产业老本、无发展思路”等问题也时常困扰基层。不少干部群众反映,一些驻村帮扶就是帮忙“搞搞卫生、带带孩子”,对村里人口、收入、产业、务工等知之甚少,这样不仅空耗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耽误了农村产业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优化选派机制、落实激励机制、强化责任机制方面综合发力。但对驻村干部而言,最重要的是力戒过客心态,破除本领恐慌,全身心投入到干事创业中去。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驻村,驻的是一方热土,更是万千民心。驻村工作绝不是走过场,更不是去“镀金”、捞“经历”,而是要切实扎下去、沉下心、俯下身,为基层百姓谋利益。“蹭饭”书记之所以获得点赞,就在于把自己变成了“村里人”,当成了“助村主角”,那份溢出屏幕的“汗水味”“泥土味”令人印象深刻。反观有些驻村干部,干了很多年,也没去老百姓家里坐过几次,许多村民还觉得面生,这样的漂浮作风注定得不到群众认可。

“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调研全是办法。”驻村干部告别原单位下沉乡村,绝非“换个地方打卡”,而是一场对能力素质的“全方位大考”。许多驻村干部初入乡村,容易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下手。但事实上,乡村振兴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发现资源的眼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如“蹭饭”书记挨家挨户串门,无形中就完成了“社交+调研”,也顺势挖掘出了“农特产电商”的赛道。迈出第一步并不容易,但答案总是在行动的路上慢慢浮现。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只要有施展拳脚的抱负,驻村干部的舞台一样宽广。也只有以“钉钉子精神”扎根乡土,将脚印留在田埂,把热情洒进大地,才能让驻村经历成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才能在群众认可中收获更多荣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驻村干部要敢当“助村主角”

2025年06月27日 07:11   来源:南方日报   王庆峰

有这样一个群体,叫驻村第一书记。

随着河南“蹭饭”书记董桂林出圈,越来越多的驻村第一书记有样学样,开设了短视频账号。网友发现,还有很多驻村第一书记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有的瞄准了“上门做饭”,有的当起了跳舞主播,有的和村民一起拍段子……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宣介当地好物特产,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村干部形象,也感受到了别样的乡村活力。

驻村第一书记的实践最早始于2001年,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得到广泛应用。因其行之有效,也被当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2021年5月,《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印发,提出从省市县机关优秀干部、年轻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进行选派。目前,全国在岗驻村第一书记19.2万名、工作队员33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作为优化基层人才配置、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的主要目标是发挥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铆足劲把产业培育起来,带动群众增收。但也要看到,部分派出单位有“一派了之”心理,“随便派个人去就行”“哪个干不好本职工作就派去驻村”的说法和做法并不鲜见。“挂名驻村”“状态不在线”“镀金在先、干事在后”“吃产业老本、无发展思路”等问题也时常困扰基层。不少干部群众反映,一些驻村帮扶就是帮忙“搞搞卫生、带带孩子”,对村里人口、收入、产业、务工等知之甚少,这样不仅空耗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耽误了农村产业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优化选派机制、落实激励机制、强化责任机制方面综合发力。但对驻村干部而言,最重要的是力戒过客心态,破除本领恐慌,全身心投入到干事创业中去。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驻村,驻的是一方热土,更是万千民心。驻村工作绝不是走过场,更不是去“镀金”、捞“经历”,而是要切实扎下去、沉下心、俯下身,为基层百姓谋利益。“蹭饭”书记之所以获得点赞,就在于把自己变成了“村里人”,当成了“助村主角”,那份溢出屏幕的“汗水味”“泥土味”令人印象深刻。反观有些驻村干部,干了很多年,也没去老百姓家里坐过几次,许多村民还觉得面生,这样的漂浮作风注定得不到群众认可。

“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调研全是办法。”驻村干部告别原单位下沉乡村,绝非“换个地方打卡”,而是一场对能力素质的“全方位大考”。许多驻村干部初入乡村,容易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下手。但事实上,乡村振兴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发现资源的眼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如“蹭饭”书记挨家挨户串门,无形中就完成了“社交+调研”,也顺势挖掘出了“农特产电商”的赛道。迈出第一步并不容易,但答案总是在行动的路上慢慢浮现。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只要有施展拳脚的抱负,驻村干部的舞台一样宽广。也只有以“钉钉子精神”扎根乡土,将脚印留在田埂,把热情洒进大地,才能让驻村经历成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才能在群众认可中收获更多荣光。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