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群体,叫驻村第一书记。
随着河南“蹭饭”书记董桂林出圈,越来越多的驻村第一书记有样学样,开设了短视频账号。网友发现,还有很多驻村第一书记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有的瞄准了“上门做饭”,有的当起了跳舞主播,有的和村民一起拍段子……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宣介当地好物特产,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村干部形象,也感受到了别样的乡村活力。
驻村第一书记的实践最早始于2001年,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得到广泛应用。因其行之有效,也被当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2021年5月,《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印发,提出从省市县机关优秀干部、年轻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进行选派。目前,全国在岗驻村第一书记19.2万名、工作队员33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作为优化基层人才配置、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的主要目标是发挥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铆足劲把产业培育起来,带动群众增收。但也要看到,部分派出单位有“一派了之”心理,“随便派个人去就行”“哪个干不好本职工作就派去驻村”的说法和做法并不鲜见。“挂名驻村”“状态不在线”“镀金在先、干事在后”“吃产业老本、无发展思路”等问题也时常困扰基层。不少干部群众反映,一些驻村帮扶就是帮忙“搞搞卫生、带带孩子”,对村里人口、收入、产业、务工等知之甚少,这样不仅空耗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耽误了农村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