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期食品盲盒,或者叫剩菜盲盒的东西正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消费方式。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餐饮商家开始试水剩菜盲盒模式,将当天没有卖完的食品打包出售。一些商家表示,这种模式帮助他们降低了库存压力,同时也提升了品牌形象。剩菜盲盒这一模式也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争议,如保质期、储存条件以及相关监管措施等等。
从积极层面来看,剩菜盲盒是消费领域的一次创新。对于商家而言,它有效缓解了库存压力,将原本可能被丢弃的食物转化为额外收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了资源利用率,部分商家还借此塑造了环保、亲民的品牌形象。剩菜盲盒还契合了当下倡导的绿色消费理念,既减少了食物浪费,又让消费者以实惠价格获得商品,甚至带来“开盲盒”的惊喜体验。
尽管剩菜盲盒具有诸多优势,但其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由于盲盒的特殊性,消费者无法提前知晓食品的具体信息,如生产日期、储存条件等,部分商家可能存在以次充好、超期销售等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消费者购买剩菜盲盒,就如同买彩票一样,很难保障里面的食品安全无虞,说不定就“踩雷”了。
例如,部分盲盒食品包装上缺少生产日期与保质期,仅靠店员口头提醒,难以保障信息的准确性,一旦食品储存条件不达标或超过保质期,消费者食用后很可能危害身体健康。同时,盲盒内容物的随机性也引发争议,部分消费者遭遇货不对板的情况,如购买面包吐司盲盒却收到饮料,不仅影响消费体验,还可能损害消费者的信任。此外,当前剩菜盲盒行业缺乏统一规范的运营标准,在监管层面存在空白,使得问题出现时难以追责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