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是第三十八个国际禁毒日。近年来,我国禁毒工作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涉毒犯罪打击和毒品滥用治理成效持续提升:2024年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3.7万起,截至2024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同比下降16.7%。
但与此同时,禁毒工作又面临新的挑战:“上头电子烟”烟弹成分从依托咪酯到兽用麻醉药品替来他明,被滥用的物质从合成大麻素等新精神活性物质到“笑气”、“Rush”、丁烷等基础化工原料……以麻精药品和未列管成瘾性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加速迭代、蔓延,向社会防线发起挑战。2024年,全国共查处滥用麻精药品8.8万人次,滥用未列管成瘾性物质4.9万人次,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滥用趋势明显。
新型毒品得以快速蔓延的一大原因,在于其伪装性和隐蔽性。一些不法分子以新型毒品“不是毒品”“不会上瘾”等幌子向年轻人“推销”,甚至诱骗未成年人吸食。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对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创造出新的替代物质,增加了欺骗性,也给打击和处罚造成了困难。例如依托咪酯被列管后,美托咪酯等替代品迅速出现,被制贩、滥用。
因此,面对新型毒品“发现难、认定难、治理难”的现实痛点,必须创新手段,打防管控宣建综合施策,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链条治理格局。
首先要完善法律保障,让不法者无空可钻。新型毒品常常采取轻微改变列管毒品化学式的方式,“创造”出“不在毒品目录的毒品”。对此,要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创新毒品列管方式,明确非列管成瘾性物质滥用监测和管控惩处机制,以有效应对非列管成瘾性物质现实危害,对毒品犯罪分子给予有力打击、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