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新型毒品滥用链条

2025-06-26 07:53 来源:人民日报

6月26日是第三十八个国际禁毒日。近年来,我国禁毒工作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涉毒犯罪打击和毒品滥用治理成效持续提升:2024年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3.7万起,截至2024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同比下降16.7%。

但与此同时,禁毒工作又面临新的挑战:“上头电子烟”烟弹成分从依托咪酯到兽用麻醉药品替来他明,被滥用的物质从合成大麻素等新精神活性物质到“笑气”、“Rush”、丁烷等基础化工原料……以麻精药品和未列管成瘾性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加速迭代、蔓延,向社会防线发起挑战。2024年,全国共查处滥用麻精药品8.8万人次,滥用未列管成瘾性物质4.9万人次,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滥用趋势明显。

新型毒品得以快速蔓延的一大原因,在于其伪装性和隐蔽性。一些不法分子以新型毒品“不是毒品”“不会上瘾”等幌子向年轻人“推销”,甚至诱骗未成年人吸食。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对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创造出新的替代物质,增加了欺骗性,也给打击和处罚造成了困难。例如依托咪酯被列管后,美托咪酯等替代品迅速出现,被制贩、滥用。

因此,面对新型毒品“发现难、认定难、治理难”的现实痛点,必须创新手段,打防管控宣建综合施策,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链条治理格局。

首先要完善法律保障,让不法者无空可钻。新型毒品常常采取轻微改变列管毒品化学式的方式,“创造”出“不在毒品目录的毒品”。对此,要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创新毒品列管方式,明确非列管成瘾性物质滥用监测和管控惩处机制,以有效应对非列管成瘾性物质现实危害,对毒品犯罪分子给予有力打击、震慑。

还应从渠道入手,以技术手段斩断新型毒品滥用链条。新型毒品往往易隐藏、易携带、易制作,加之公安机关打击力度大,不法分子往往通过网上平台使用隐语暗语进行交流,通常在网络群组以虚拟货币支付。可以严查网络渠道,严格检查网上不法分子的“暗箱操作”,识别涉毒“暗语”。此外,还可以探索推广污水测毒和毛发验毒等技术,对滥用品种、区域分布、涉及群体进行监测,并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管控和查处打击工作。

新型毒品的滥用蔓延,往往还来自于公众对其认识不足,因此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针对一些青少年“不知是毒品”“以为是时尚产品”的问题,要加强网络宣传教育,防范青少年滥用涉麻精药品,通过“沉浸式课堂+互动实践+家校共育”模式,提升未成年人识毒防毒能力。

新型毒品“花样百出”,损害吸食者健康,造成社会危害,破坏社会安全稳定,毒害本质显而易见,不法分子也终将难逃恢恢法网。只有准确把握毒情形势的新变化新动向,以推进新型毒品治理为重点,持续健全完善毒品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斩断新型毒品滥用链条

2025年06月26日 07:53   来源:人民日报   晓今

6月26日是第三十八个国际禁毒日。近年来,我国禁毒工作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涉毒犯罪打击和毒品滥用治理成效持续提升:2024年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3.7万起,截至2024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同比下降16.7%。

但与此同时,禁毒工作又面临新的挑战:“上头电子烟”烟弹成分从依托咪酯到兽用麻醉药品替来他明,被滥用的物质从合成大麻素等新精神活性物质到“笑气”、“Rush”、丁烷等基础化工原料……以麻精药品和未列管成瘾性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加速迭代、蔓延,向社会防线发起挑战。2024年,全国共查处滥用麻精药品8.8万人次,滥用未列管成瘾性物质4.9万人次,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滥用趋势明显。

新型毒品得以快速蔓延的一大原因,在于其伪装性和隐蔽性。一些不法分子以新型毒品“不是毒品”“不会上瘾”等幌子向年轻人“推销”,甚至诱骗未成年人吸食。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对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创造出新的替代物质,增加了欺骗性,也给打击和处罚造成了困难。例如依托咪酯被列管后,美托咪酯等替代品迅速出现,被制贩、滥用。

因此,面对新型毒品“发现难、认定难、治理难”的现实痛点,必须创新手段,打防管控宣建综合施策,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链条治理格局。

首先要完善法律保障,让不法者无空可钻。新型毒品常常采取轻微改变列管毒品化学式的方式,“创造”出“不在毒品目录的毒品”。对此,要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创新毒品列管方式,明确非列管成瘾性物质滥用监测和管控惩处机制,以有效应对非列管成瘾性物质现实危害,对毒品犯罪分子给予有力打击、震慑。

还应从渠道入手,以技术手段斩断新型毒品滥用链条。新型毒品往往易隐藏、易携带、易制作,加之公安机关打击力度大,不法分子往往通过网上平台使用隐语暗语进行交流,通常在网络群组以虚拟货币支付。可以严查网络渠道,严格检查网上不法分子的“暗箱操作”,识别涉毒“暗语”。此外,还可以探索推广污水测毒和毛发验毒等技术,对滥用品种、区域分布、涉及群体进行监测,并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管控和查处打击工作。

新型毒品的滥用蔓延,往往还来自于公众对其认识不足,因此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针对一些青少年“不知是毒品”“以为是时尚产品”的问题,要加强网络宣传教育,防范青少年滥用涉麻精药品,通过“沉浸式课堂+互动实践+家校共育”模式,提升未成年人识毒防毒能力。

新型毒品“花样百出”,损害吸食者健康,造成社会危害,破坏社会安全稳定,毒害本质显而易见,不法分子也终将难逃恢恢法网。只有准确把握毒情形势的新变化新动向,以推进新型毒品治理为重点,持续健全完善毒品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