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健康”考题,贵在知行合一

2025-06-26 06:45 来源:北京晚报

“这样生活更健康”,是2025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的一道作文题。对于这样一个浸润生活温度的话题,相信孩子们都有话可说。

这道作文题并不高深莫测,让孩子们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交出一份健康生活方式的答卷,可谓用心良苦。考生们无论是谈谈健康生活方式的益处,还是反思生活方式不健康带来的害处,都是对“健康”一词的重新审视。期待孩子们取得作文好成绩,也希望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拿到“健康合格证”。

近年来,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状态备受关注。有报告显示,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到52.7%。心理问题同样令人担忧,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青少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让不少家长着急……躲在课本背后的健康危机,归根结底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埋下的种子。中考作文以“健康”为题,既是考查同学们剖析生活现象、表达所思所想的能力,也是向即将踏入人生新阶段的考生送上嘱托:合格的体能、坚韧的心灵,远比一时的分数排名更为重要。健康的身心,永远是保持活力、创造佳绩的第一基石。

必须看到,写好“健康生活方式”这篇作文,需要孩子思考与行动,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今年5月,北京市发布“身心健康二十条”,首次一体规划提升学生体魄和心理素质。从“双减”政策大幅缩减课业负担,到“身心健康二十条”逐一回应孩子们成长痛点,从真出汗的体育课,到润人心的思政课,映照的是教育部门对培育“完整的人”理念的精准把握。从这个角度说,这道“健康”主题的作文题,也是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身心健康的辩证关系及重要意义,呼应健康优先的教育要求,是“双减”政策持续发力及教育评价体系科学转型的具体表现。

健康考题是北京作文“二选一”中的选答题,也是考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必答题。读懂“健康”考卷的题外之意,做到知行合一,就是一次高分的作答。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答好“健康”考题,贵在知行合一

2025年06月26日 06:45   来源:北京晚报   辛音

“这样生活更健康”,是2025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的一道作文题。对于这样一个浸润生活温度的话题,相信孩子们都有话可说。

这道作文题并不高深莫测,让孩子们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交出一份健康生活方式的答卷,可谓用心良苦。考生们无论是谈谈健康生活方式的益处,还是反思生活方式不健康带来的害处,都是对“健康”一词的重新审视。期待孩子们取得作文好成绩,也希望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拿到“健康合格证”。

近年来,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状态备受关注。有报告显示,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到52.7%。心理问题同样令人担忧,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青少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让不少家长着急……躲在课本背后的健康危机,归根结底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埋下的种子。中考作文以“健康”为题,既是考查同学们剖析生活现象、表达所思所想的能力,也是向即将踏入人生新阶段的考生送上嘱托:合格的体能、坚韧的心灵,远比一时的分数排名更为重要。健康的身心,永远是保持活力、创造佳绩的第一基石。

必须看到,写好“健康生活方式”这篇作文,需要孩子思考与行动,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今年5月,北京市发布“身心健康二十条”,首次一体规划提升学生体魄和心理素质。从“双减”政策大幅缩减课业负担,到“身心健康二十条”逐一回应孩子们成长痛点,从真出汗的体育课,到润人心的思政课,映照的是教育部门对培育“完整的人”理念的精准把握。从这个角度说,这道“健康”主题的作文题,也是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身心健康的辩证关系及重要意义,呼应健康优先的教育要求,是“双减”政策持续发力及教育评价体系科学转型的具体表现。

健康考题是北京作文“二选一”中的选答题,也是考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必答题。读懂“健康”考卷的题外之意,做到知行合一,就是一次高分的作答。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