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遭遇“剧本杀”,板子不能只打骗子

2025-06-26 06:41 来源:红网

稳定体面、待遇优厚的“铁饭碗”,花钱就能搞定——面对这样诱人的说辞,你会不会心动?当心是陷阱!去年10月,甘肃兰州警方破获一起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和党政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的特大系列诈骗案。(6月25日《现代快报》)

国企、央企招聘竞争加剧,成为近几年出现的新趋势。于是乎一些“人脉广”“关系硬”的诈骗分子从中嗅出了商机,承诺只要花钱就能帮人找到稳定体面、待遇优厚的“铁饭碗”,上当受骗者不计其数。2024年6月17日,甘肃兰州某大学毕业生小宋被靳某、于某等人以可以解决工作为由诈骗21万元。该案涉及甘肃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定西、平凉、武威等8个市州应往届毕业大学生受害人400余人,涉案总金额8000余万元;2025年1月,北京铁路公安局神华公安处破获一起以“介绍工作”为由,骗取他人钱财的案件,涉案金额达50余万元。

这些以“介绍工作”为由诈骗钱财的诈骗分子最终都难逃法网,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他们也为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求职遭遇“剧本杀”,板子不能全打在骗子身上。诈骗分子固然要依法严惩,但受害者的认知偏差同样值得审视。骗子的骗术其实一点也不算高明,为何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也会受骗?许多受骗者并非缺乏辨别能力,而是在“铁饭碗崇拜”与“急于求成”的心理驱动下,主动弱化了理性判断。央企国企、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都是逢进必考,外部监督和审计越来越严格,内部监督制度也越来越健全,就算“人脉广”“关系硬”,也不见得行得通,花钱找“关系”就能安排好工作的“美事”,已然行不通了。

但是诈骗分子还是抓住了家长和大学生“渴望高薪稳定”的心理,精心设计圈套实施精准诈骗。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消息,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各类求职诈骗犯罪4708人。该类犯罪中,不法分子利用有的求职人员渴望“高薪”“稳定”就业的心理,为求职者设下重重陷阱,或虚构招聘“精心做局”,骗取相关费用;或打着“正规机构”旗号招聘人员,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编织“付费内推”谎言,虚构人脉骗取钱财;或瞄准灵活就业群体,利用新就业形态精准设局。

求职遭遇“剧本杀”,钱被骗了,“铁饭碗”也没有着落,被骗的家长和大学生自己也有很大责任。

要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求职找工作一定要有防诈防骗意识,通过正规途径参加岗位竞争,切勿轻信有“熟人”、有“门路”的谎言,不能眼高手低,眼睛只盯着“铁饭碗”,应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不轻信“高薪”等招聘信息,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轻易支付相关费用。如遇以“介绍工作”为由诈骗钱财的“好心人”,要果断拒绝,以防上当受骗。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求职遭遇“剧本杀”,板子不能只打骗子

2025年06月26日 06:41   来源:红网   维扬书生

稳定体面、待遇优厚的“铁饭碗”,花钱就能搞定——面对这样诱人的说辞,你会不会心动?当心是陷阱!去年10月,甘肃兰州警方破获一起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和党政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的特大系列诈骗案。(6月25日《现代快报》)

国企、央企招聘竞争加剧,成为近几年出现的新趋势。于是乎一些“人脉广”“关系硬”的诈骗分子从中嗅出了商机,承诺只要花钱就能帮人找到稳定体面、待遇优厚的“铁饭碗”,上当受骗者不计其数。2024年6月17日,甘肃兰州某大学毕业生小宋被靳某、于某等人以可以解决工作为由诈骗21万元。该案涉及甘肃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定西、平凉、武威等8个市州应往届毕业大学生受害人400余人,涉案总金额8000余万元;2025年1月,北京铁路公安局神华公安处破获一起以“介绍工作”为由,骗取他人钱财的案件,涉案金额达50余万元。

这些以“介绍工作”为由诈骗钱财的诈骗分子最终都难逃法网,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他们也为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求职遭遇“剧本杀”,板子不能全打在骗子身上。诈骗分子固然要依法严惩,但受害者的认知偏差同样值得审视。骗子的骗术其实一点也不算高明,为何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也会受骗?许多受骗者并非缺乏辨别能力,而是在“铁饭碗崇拜”与“急于求成”的心理驱动下,主动弱化了理性判断。央企国企、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都是逢进必考,外部监督和审计越来越严格,内部监督制度也越来越健全,就算“人脉广”“关系硬”,也不见得行得通,花钱找“关系”就能安排好工作的“美事”,已然行不通了。

但是诈骗分子还是抓住了家长和大学生“渴望高薪稳定”的心理,精心设计圈套实施精准诈骗。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消息,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各类求职诈骗犯罪4708人。该类犯罪中,不法分子利用有的求职人员渴望“高薪”“稳定”就业的心理,为求职者设下重重陷阱,或虚构招聘“精心做局”,骗取相关费用;或打着“正规机构”旗号招聘人员,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编织“付费内推”谎言,虚构人脉骗取钱财;或瞄准灵活就业群体,利用新就业形态精准设局。

求职遭遇“剧本杀”,钱被骗了,“铁饭碗”也没有着落,被骗的家长和大学生自己也有很大责任。

要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求职找工作一定要有防诈防骗意识,通过正规途径参加岗位竞争,切勿轻信有“熟人”、有“门路”的谎言,不能眼高手低,眼睛只盯着“铁饭碗”,应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不轻信“高薪”等招聘信息,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轻易支付相关费用。如遇以“介绍工作”为由诈骗钱财的“好心人”,要果断拒绝,以防上当受骗。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