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公交”让城市公共服务更贴近市民

2025-06-25 07:22 来源:红网

“就像打车一样随叫随到!”6月,家住重庆市渝北区礼悦小区的居民体验了一把“打公交”的便捷。在家用手机小程序预约,确认上下车地点后,居民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车辆位置。仅仅几分钟时间,预约的公交车便已在站点等候。近日,重庆开通3660、3661等多条响应式公交线路。响应式公交不像普通公交必须按固定路线走,而是打破了路线和站点的限制,根据乘客的需求在特定的区域内灵活调整。(6月23日 《工人日报》)

“打公交”打破了传统公交“铁板一块”的运行模式。固定路线、固定站点、固定班次——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公交规则,实则是工业时代标准化思维的产物。在出行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传统公交的刚性运行模式与市民弹性出行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打公交”引入了“需求响应”机制,通过智能算法实现“量体裁衣”式的服务供给。这种“公交车身段、网约车内核”的混合模式,既保留了公共交通的普惠性,又注入了共享经济的灵活性,堪称城市交通领域的“转基因”创新。

当乘客可以通过小程序预约车辆、实时追踪位置,甚至“招手即停”时,公交服务完成了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质变。渝北区礼悦小区居民“送孩子上学、上班再也不用掐点赶车”的感慨,恰恰印证了这种服务转型带来的获得感。数据显示,响应式公交的平均候车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线路匹配准确率达98%,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无数市民早晨能多睡十分钟的温暖改变。城市公共服务就该如此——不是让市民适应规则,而是让规则体贴市民。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打公交”为解决城市治理中的“长尾需求”提供了范本。传统公交因考虑运营效益,往往优先保障主干道、高峰时段的运输需求,而那些居住分散、出行时间不规律的群体则成为服务盲区。“打公交”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将零散的出行需求“编织”成高效运输网络,实现了公共服务“一个都不能少”的包容性增长。渝北区悦来街道嘉悦社区志愿者手把手教居民使用小程序的情景,正是这种普惠理念的生动写照。当公共服务开始关注那些被标准化服务遗忘的角落,城市的温度便自然流淌。

放眼全国,深圳、杭州、青岛等地也在探索类似的公交创新,这昭示着一个新趋势:城市交通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在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道路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提升公交吸引力已成为缓解城市病的治本之策。重庆的实践证明,与其耗费巨资扩建道路,不如通过服务创新盘活现有资源。据测算,响应式公交的满载率高于传统模式,这既是运营效率的提升,也是绿色出行理念的落地。当市民发现“花公交钱享网约车服务”成为现实,选择公共交通的意愿自然会增强。

城市文明的标高,从来不是摩天大楼的高度,而是它对待最普通市民出行需求的态度。当一辆辆响应式公交车穿梭在山城的大街小巷,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南来北往的乘客,更是一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全部理解。这种理解的核心在于:最好的公共服务,就是让市民忘记公共服务的存在——因为一切都已经贴心到润物无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公交”让城市公共服务更贴近市民

2025年06月25日 07:22   来源:红网   周荣光

“就像打车一样随叫随到!”6月,家住重庆市渝北区礼悦小区的居民体验了一把“打公交”的便捷。在家用手机小程序预约,确认上下车地点后,居民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车辆位置。仅仅几分钟时间,预约的公交车便已在站点等候。近日,重庆开通3660、3661等多条响应式公交线路。响应式公交不像普通公交必须按固定路线走,而是打破了路线和站点的限制,根据乘客的需求在特定的区域内灵活调整。(6月23日 《工人日报》)

“打公交”打破了传统公交“铁板一块”的运行模式。固定路线、固定站点、固定班次——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公交规则,实则是工业时代标准化思维的产物。在出行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传统公交的刚性运行模式与市民弹性出行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打公交”引入了“需求响应”机制,通过智能算法实现“量体裁衣”式的服务供给。这种“公交车身段、网约车内核”的混合模式,既保留了公共交通的普惠性,又注入了共享经济的灵活性,堪称城市交通领域的“转基因”创新。

当乘客可以通过小程序预约车辆、实时追踪位置,甚至“招手即停”时,公交服务完成了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质变。渝北区礼悦小区居民“送孩子上学、上班再也不用掐点赶车”的感慨,恰恰印证了这种服务转型带来的获得感。数据显示,响应式公交的平均候车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线路匹配准确率达98%,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无数市民早晨能多睡十分钟的温暖改变。城市公共服务就该如此——不是让市民适应规则,而是让规则体贴市民。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打公交”为解决城市治理中的“长尾需求”提供了范本。传统公交因考虑运营效益,往往优先保障主干道、高峰时段的运输需求,而那些居住分散、出行时间不规律的群体则成为服务盲区。“打公交”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将零散的出行需求“编织”成高效运输网络,实现了公共服务“一个都不能少”的包容性增长。渝北区悦来街道嘉悦社区志愿者手把手教居民使用小程序的情景,正是这种普惠理念的生动写照。当公共服务开始关注那些被标准化服务遗忘的角落,城市的温度便自然流淌。

放眼全国,深圳、杭州、青岛等地也在探索类似的公交创新,这昭示着一个新趋势:城市交通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在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道路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提升公交吸引力已成为缓解城市病的治本之策。重庆的实践证明,与其耗费巨资扩建道路,不如通过服务创新盘活现有资源。据测算,响应式公交的满载率高于传统模式,这既是运营效率的提升,也是绿色出行理念的落地。当市民发现“花公交钱享网约车服务”成为现实,选择公共交通的意愿自然会增强。

城市文明的标高,从来不是摩天大楼的高度,而是它对待最普通市民出行需求的态度。当一辆辆响应式公交车穿梭在山城的大街小巷,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南来北往的乘客,更是一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全部理解。这种理解的核心在于:最好的公共服务,就是让市民忘记公共服务的存在——因为一切都已经贴心到润物无声。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